詹翹觀點:漫談台南古早這一味──五柳枝

2016-02-12 06:30

? 人氣

阿霞飯店的五柳枝魚。(作者提供)

阿霞飯店的五柳枝魚。(作者提供)

春節已過,該是「五柳枝」上場的時候了。幾年前以臺南為拍攝主要場景的電影《總舖師》熱映一時,但老臺南著名的古早菜如「五柳枝」魚,反而未見介紹,殊是可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年走紅的臺南美食作家黃婉玲指出,「五柳枝」是以虱目魚為主角的臺南辦桌菜。她說,「五柳枝」須靠古早醋提味,和臺式紅燒魚不同。虱目魚一定要炸到酥脆,淋上帶勾芡的「五柳醬」,而「五柳」便是切成細條狀的金針、酸筍、黑木耳、紅蘿蔔和香菇。

這樣看來,五柳枝還頗帶有一些文學的想像。

臺南市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創立者鄭李金娥女士─府城著名的Super Ama,也把滿樹柳條倒映在池塘裡的五彩繽紛景象,想像成夢幻佳餚:在廚房裡把所有的蔬菜,包括紅色的胡蘿蔔、辣椒、綠色的青蔥、黑色的木耳、金黃的金針、白色的洋蔥、加上蒜薑等等,全部切絲下鍋,彷彿各色柳葉掉落池塘似的美不勝收。

但她認為,五柳枝其實不能說它是一道菜,它乃是臺南地方飲食文化的基本素材;是指許多原本極為尋常的食物,只要加上「五柳枝」,就會變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一等料理。

她甚至認為,五柳枝不但蘊藏過去老祖母持家的智慧,也象徵基層草根力量整合後的無窮力量。甚至,「五柳枝可以說就是臺灣家庭的代名詞。」

鄭李金娥還說,臺南特有的「紅燒魚五柳枝」之外,再加上肉漬(肉臊)、虱目魚完全料理,是臺灣庶民飲食文化的精華;她成立這個協會,就是想把這個臺灣主流的料理代代相傳下去,讓子孫能夠了解它的涵義和精神,也想借各種機會傳到國際社會。

鄭李金娥曾經為成功大學文學院華語中心的外籍學生們上課,透過她的巧手烹調,讓各國的大孩子領會臺灣料理的高深學問,也讓他們參與實作,每次都能讓他們的胃袋服服貼貼,鼓腹而歸。

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創立者鄭李金娥,示範五柳枝魚的作法。(作者提供)
五柳枝生活文化協會創立者鄭李金娥,示範五柳枝魚的作法。(作者提供)

可是,所謂「五柳枝」也者,果然是從這塊土地上自行生長出來的嗎?

故世多年的府城士紳王開運,日治時期即曾擔任過協議會員,詩文造詣頗深,也辦過報,稱為《三六九小報》。七年前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刊行的《王開運全集.雜文卷》,摘錄了一九三一年四月廿六日《三六九小報》王氏的一則短文:

「臺島料理,昔時爭尚五柳居,幾於風靡一世,是物相傳為宋五嫂遺製,方恆泰孝廉〈西湖詞〉云:『小泊湖邊五柳居,當筵舉網得鮮魚。味酸最愛銀刀鱠,河鯉河魴總不如。』讀此詩,則五柳居,乃一酒肆名。而宋五嫂,疑則肆主人,以其善操刀匕,調製佳妙,故以肆名傳耳。」

宋五嫂是南宋初期,從河南開封逃難至杭州的廚師,在杭州錢塘門開了一爿小食店,當時從北方逃難來杭州的中原人士很多,思鄉難歸;宋家賣的魚羹,正是傳統汴京風味,頗能招徠異鄉客。據說宋高宗趙構遊西湖時,也吃過宋五嫂做的魚羹,讚不絕口。自此宋嫂魚羹聲名大噪,有人奉她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廚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