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的香港儘管經濟還算不上繁榮,但報業競爭已夠激烈。單就日報來說,左派除了《大公報》,還有一九四八年九月創刊的《文匯報》、一九五二年十月創刊的《香港商報》、一九五五年創辦的《晶報》(原名《明星日報》,一九五七年改名),親國民黨的有一九四九年創刊的《香港時報》以及老牌的《工商日報》,此外大多數報紙處於中間立場,如一九二五年六月創刊的《華僑日報》,一九三八年八月創刊的《星島日報》,一九三九年五月創刊的《成報》等,還有《南華早報》等英文日報,其中也有中間偏左或中間偏右之分,背景各異,左、中、右分明。光是五○年代新辦的報紙就有八十五家,平均一年新辦八.五家,大部分為中文報紙,但能堅持十年以上的鳳毛麟角,至今仍在出版的僅《明報》、《新報》、《晶報》等寥寥數家。
在報界默默耕耘了十多年的金庸有自己的考慮,他離開《大公報》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左派色彩過濃,他不會走這條路,對國民黨他也沒什麼好感,保持中立是必然的選擇,「在政治取向上,我們既不特別親近共產黨,也不親近國民黨,而是根據事實作正確報導,根據理性作公正判斷和評論。」
六月六日,《明報》出至第十八期改為出對開大張,頭版改為國際新聞和社評,二版為「銀百合」副刊,三版還是「野馬」小說副刊,四版為香港新聞。(從第二十九天起,國際新聞改到第四版,港聞放到頭版。社評有時也刊登在四版。)當天,他在〈我們的立場〉社評中提出「公正與善良」的辦報理想,不再提「美麗」、「活潑」:
我們曾在「發刊詞」中說明,我們擁護「公正與善良」。這五個字,就可以說是我們的立場。
我們重視人的尊嚴。主張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應得的權利,主張每個人都應該過一種無所恐懼,不受欺壓與虐待的生活。
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大家親愛而和睦。我們希望全世界經濟繁榮,貿易發展,也希望香港市面興旺,工商業發展,就業的人多。希望香港居民的生活條件能不斷的改善。
這是《明報》資料室現存的最早一期《明報》。據說他願出資二十萬元高價收購《明報》創刊號,但沒有結果。倒是電影界有人收藏了最初的《明報》。
為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明報》出版四十多天後,七月一日,在第二版開闢「明報之友」專頁,刊登讀者來信和他們的答覆,並邀請醫生和法律、心理、社會問題方面的專家解答讀者的問題。當天刊出的〈致讀者〉說,要成為讀者與編者、讀者與讀者之間互相溝通意見、交流情感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