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許多朋友平日都是嗜茶、嗜咖啡者,進入了50 歲大關,便發現:下午三點半後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所帶來的不只是下午茶的愜意,還加上隨之而來一夜翻來覆去的失眠。再加上隔天仍然必須早起工作,這杯好茶與好咖啡所帶來的悶悶怒氣,在體內產生的毒素,說不定比咖啡因更傷害身體。
於是,50 歲以後的我們,多少失去了選擇飲食的最大自由度,必須瞻前顧後,而開始懷想年輕時曾嘗過的美妙滋味。雖然全球沒有多少家庭能像電影中的明星、貴族與上流社會一樣,每餐使用最優良的食材,由大廚精心烹製,傭人緩緩送上一菜一盤,慢慢品嘗,但所有長大成人、開始就業、擁有獨立收入的25 ∼ 50 歲個體,都有權利和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餐食。而我的「數學計算」關鍵就在這裡──讓咱們來好好算算到底剩下幾餐?
25 ∼ 50 歲,還剩下幾餐?
大部分的人每天三餐,造就了每週的21餐。仔細探究目前社會型態的普遍狀況,其實我們能夠自己選擇的,大概只有10餐。因為5天上班日的早餐與午餐通常在匆匆忙忙中消滅,此外,保守估計大部分的人會有一餐為了賴床而錯過,將早餐午餐合併成早午餐,於是便得出21減11,每週剩下10餐的數字。
簡單的說,每週十餐、每年52週、一共25年,加起來等於有13,000餐應該是我們能好好掌握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身體不適不能吃、身上沒錢吃不了、交通不便或店家沒開以至於想吃的沒得吃,還會為家人而吃、為朋友而吃、為工作應酬而吃。更多時候,是不知道吃啥乾脆不吃、趕著赴約邊走邊吃、為了發洩情緒亂吃、心情太差沒胃口、想犒賞自己結果吃得太飽簡直忘了為啥而吃等等,諸多的可能都將阻礙一次完美的餐食經驗。而且,這些狀況可能會發生很多次,仔細算起來不能只用減法,而應該是除以上述和各種未知的狀況,才是活在世間真實可能自在選擇的餐食次數。
我認為最棒的一餐是經由「天地人合」的過程而產生的美好體驗。問問自己:是否每年有一餐,可以完全避開這些狀態、心情,同時食材的品質、烹調的精采度又令人飢渴?若遇到了,好好把握;若自己能主導,好好創造;若還沒遇到,請好好感知與努力尋找,說不定生命中最棒的一餐就在下一頓。
寫了這麼多,我的重點是:建議朋友們從現在開始把每一頓飯都當成是難得的一頓好好珍惜,盡量參與和體驗,並選擇最值得的努力積極投入,讓這一餐不只是為了吃飽肚子,更是為了體驗天地與我們之間的和諧與自在。
文/黃學正 圖/CTPphoto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黃學正
台灣出生,紐西蘭長大,為了生活與夢想繞了地球好幾次,從喜瑪拉雅山山麓吃到死海海濱。自認生命充滿熱情卻時時怕青春易逝、生命甜短,所以經常搞東搞西、胡思亂想。深受東西方文化影響,從小鎖螺絲、跑工廠、吃中藥、種葡萄、釀酒、牧牛羊、打獵、潛水、貪吃。對美食有潔癖,創造過千餘原創菜餚。以前認為文字無法表達出自己創造的餐飲經驗,幾年前經過幾齣生命大戲起起落落開始發現自己老了,必須將所感所知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