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活著只剩病痛,會請醫生讓你尊嚴離去嗎?早在1000年前,中國就有安樂死了!

2016-02-22 07:30

? 人氣

安樂死是當今各國爭論不休的話題(圖/spaztacular@flickr)

安樂死是當今各國爭論不休的話題(圖/spaztacular@flickr)

「安樂死」(euthansia)是當今各國爭論不休的話題,其源於希臘語,即安然死去或無痛苦死亡之意,涉及醫學、哲學、經濟、法律、宗教、倫理、社會學等各個領域。古代中國雖然沒有這個名詞,民間卻不乏自覺執行這一方式的病人乃至家庭。

先看看宋朝人的例子。西元十一世紀的北宋著名學者邵雍,是易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他於神宗熙寧十年七月初五日丑時卒,諡康節,後世稱邵康節。為什麼他去世的時間如此準確呢?原來,根據他兒子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記載,邵雍採用了和父親「伊川丈人」一樣的死亡方式—捐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何謂捐館?邵伯溫介紹當時年近八旬的祖父伊川丈人,某日覺得自己大限已到,遂不吃不喝數天。到了除夕之夜,他召集邵雍和邵伯溫等子子孫孫在身旁,自言自語:「到了正月初一,我們就要永別了。邵雍等人理所當然痛哭涕零,老人家卻出奇地闊達:「我兒乃一介布衣(指邵雍),現在靠著學識而名重天下,子子孫孫都重學習、講孝道,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該安心瞑目了。你們還哭什麼?」伊川丈人平素喜歡大杯喝酒,此刻又說:「我與爾等喝酒惜別,如何?」於是邵雍斟了一大杯給他,老人豪爽地一飲而盡,再斟,又飲了半杯,於是開始半醉半醒地躺在床上,趕緊向子孫交代後事,囑咐他們要薄葬,要節哀順變。就在這個深夜,老人家在酒精催化的迷糊睡夢中,安然與世長辭。祖父是否得了什麼不治之症?當時年僅七歲的邵伯溫記不清了,只能籠統地說「無疾」。

十年後的七月初四,邵雍也自覺將不久於人世,賦詩一首曰:「生於太平世,長於太平世,死於太平世。客問年幾何?六十有七歲。俯仰天地間,浩然獨無愧。」囑託完子孫後,當夜,像出行作客一樣,拿出最好的服裝穿戴一新,盛裝告別。家人還擺了簡樸的晚餐,備好酒,算是給老人家的餞別之宴。晚宴上,邵雍一頓痛飲,在家人的攙扶下就床,一睡不醒,七月初五丑時卒,輕飄飄地駕鶴西去了。

邵雍及其父親的去世過程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原來,古人謂之「捐館」,大意是慷慨地捨棄留戀的府第、家庭,追求極樂世界去了。信奉佛教的古人認為西方是樂土,死亡也叫「歸西」。說白了,邵雍他們是自願用過量飲酒的辦法進行安樂死,酒在其中扮演麻醉劑乃至毒藥的角色。不過,有些古人不以死為悲,認為還有一個彼岸世界,可以供靈魂遨遊。

《邵氏聞見錄》雖然沒有提供二人患病的經過,但自覺生命走向盡頭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看來並非用年齡來參考,邵雍享年六十七,其父七十九,至少是在生理上覺得某些身體功能已經明顯衰退,估計也曾初步就診過,但自我判斷痊癒機會不大,為了讓自己免於更大的病痛折磨,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也為了追求心中的極樂世界,便選擇了「捐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