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丁、克林姆麵包、枝仔冰,你知道這些台灣人早已習慣的日常點心,全都是日本人帶進來的嗎?日治時期50年,日本人不只在台灣有諸多基礎建設,也留下不少美食,而全台灣最像日本的地方,台南,還記憶著這些最甜蜜的風景……
1. 軟綿綿的克林姆麵包,來自銀座的美好滋味
葡萄牙與西班牙人將麵包帶進日本,日本人又把麵包帶來台灣。正統的歐洲麵包外皮堅硬、內裡紮實,就像米飯和饅頭一樣是填飽肚子用的正餐,直到西元1874年,日本人木村安兵衛研發出全新的發酵方法,成功製作出又香又軟的麵包,轟動全日本,他開的店就是銀座紅豆麵包名店「木村屋」。
隨後,木村屋在1904年推出的奶油麵包也飄洋過海來台灣了,就是每個台灣人最美好的童年回憶「克林姆麵包」。
目前在台南一家百年老店「甘泉堂」,仍保有日治時期的克林姆麵包作法:將鮮奶、奶油、糖、雞蛋以小火慢慢熬煮,悉心攪拌熬出樸實的蛋奶滋味,咬一口濃郁爆漿的傳統奶油滋味,任誰都想一吃再吃。
2. 在日本時代,有錢人才吃得起布丁
日本人剛來台灣的時候,布丁是皇室家族與權貴才能享用的上等點心,直到日治時期中葉,稍微有錢的平民百姓才能到咖啡店享用。
原先沒什麼台灣人會做布丁,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原先在料理店打工的年輕日本人被徵召上戰場了,台灣學徒才開始有機會去接觸日式料理,學做布丁。例如吳連春,便跟隨日本皇室御用點心師佐藤,學做傳統烤布丁。
吳連春出師後,在1939年創業開設「銀波茶室」,用特別的輕薄鋁盒,裝著以雞蛋與鮮奶製成、奢華無比的布丁,風靡全台南。今日,大小名店在台南府城遍地開花,那綿密、滑嫩的口感,讓人不禁一口接一口,留戀於台南的布丁氣息。
3. 甜蜜蜜紅豆泥,反映台南人細心美好的個性
紅豆泥不是用紅豆做的,而是以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大花豆製成。將花豆泡水數小時以後加入紅糖熬煮,看似簡樸卻相當費工,必須時時顧火避免燒焦,可說是最像台南人的點心:用最真誠的心意,給你簡單的美好。
日治時期,台南人曾文泉曾特別赴日學習作法,終戰以後便開始在故鄉街頭販賣,穿梭於大街小巷的推車或腳踏車裝入這份綿密香甜,成了台南人最愛的點心。
剉冰、八寶粥、糕餅餡料等都是紅豆泥的舞台,但最美妙的吃法還是先放入冷凍庫、再放到冷藏室慢慢解凍,除了綿以外又多了份耐嚼口感,配上一杯熱茶就是個幸福的下午。
4. 發電廠為台灣人帶來的禮物:枝仔冰
日本人在台南蓋了水力發電廠以後,枝仔冰也誕生了,口味從原本的純糖水,演變為現今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多種水果口味。簡單咬下一口,可以感覺到綿密香軟的天然水果甜味停留在舌尖上,尤其是在南台灣炙熱的夏天,來支枝仔冰消消暑,能讓人頓時感到神清氣爽,彷彿回到童年時光。
枝仔冰為百年來的消暑聖品,從純人工的製造方式進入半機械化的模式,冰棒造型則由「長筒式」逐漸轉變為「長條式」,且豐富多樣的口味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不再只是單單的糖水味了。
5. 台式馬卡龍,經典的牛粒
最後這項甜點雖然不是由日本人留下,卻也是台南的驕傲:台式馬卡龍,牛粒。
馬卡龍,這種扁平狀的小圓餅起初是由法國東北的小修女製作而成,傳到巴黎之後,由一位廚師將它改良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馬卡龍」。精緻小巧的外型,中間夾著奶油及不同水果口味的內餡,成了現在女人們最愛的下午茶必點甜品之一。
至於台式馬卡龍,口味不像法式那樣酥脆精細,而是做得鬆鬆軟軟再灑上糖粉、夾入鮮奶油,少了份貴氣,卻多了台南在地的樸實,滋味讓人難忘無比。
本文部份內容經授權取材自有鹿文化《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