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雇用員工的費用,並非員工每月實得的薪資而已。員工銀行帳戶裡,每月薪資所得的金額,正式名稱為薪資淨額(net wage)。但對雇主而言,考慮是否招聘新員工的依據,並非薪資淨額,而是薪資毛額(gross wage)。
在德國,國家會從員工薪資中,扣除包含退休金與失業保險兩種社會保險的金額,及法定健康保險及長期看護保險。這些金額加上薪資淨額,便是所謂的薪資毛額。薪資毛額中的社會保險金額,在員工年老、疾病、失業,或成為須長期照護的病人時,可帶來一定的生活保障。員工本身繳付約一半的保險費,另外一半保險費,須由雇主承擔。因此,對雇主而言,薪資毛額比淨額要昂貴許多。
因此,當薪資成為失業問題主因時,不只是雇主和員工之間薪資談判的問題,國家也有部分責任,因為社會保險之金額,是由國家訂定。
被解雇了該怎麼辦?
造成失業問題還有一個因素,即是雇主害怕招進員工後,不容易請他們離開。尤其是遇到不景氣、產品銷路銳減、員工無所事事等,就成為雇主一大負擔。只是解雇員工在德國並非易事,法律中的職工保護法,可保護員工不會發生一夕之間便被解雇。
職工保護法對員工當然是件好事。不必害怕毫無緣故就被解雇,對未來較能產生安全感,也能做較長期的人生規畫,例如,買房子、結婚、生小孩等。如果一直受到失業的威脅,這些計畫便難以成形。
不過這種保護對雇主而言,便須承擔不小的風險。因此他們寧可到外國設廠,逃避此種規定。特別是國際企業,在考慮於何處設廠時,有無職工保護法之規定,就會成為一大考慮因素。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德國雖有超過三百萬的失業人口,但同時卻有上萬的職缺找不到人。這代表不僅存在職位不夠的問題,勞動力也一樣不足,聽起來彷彿相當矛盾。產業界稱這種狀況為技術人員短缺,例如德國便相當缺乏工程師與技工等專業人才。
導致技術人員短缺的原因,是因許多失業者沒有學歷也未受過任何技職訓練,雇主無法聘用這些人填補職缺。另外,某些中高齡失業人士,也不願意遠走他鄉,就算別處能找到工作,也不願前往就職。
總之,失業問題相當複雜,沒有簡單的解決方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麥田出版《經濟學關我什麼事!但月領22K很有事:為什麼錢永遠都不夠用?未來若不想被錢追著跑,就得先了解自己與經濟的關係,一本專為年輕人寫的經濟學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