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受好評的《走之男》捧紅了森脇健兒。他隨後還拍了《走之男二》、《走之男F》、《走之男女子部》、《走之男the Final》。剛過去的第五屆大阪馬拉松,森脇健兒更擔任官方的「打氣團團長」,沿途為跑者打氣。
這種節目,香港肯定沒有可能拍了。香港太小,一兩天已跑完了!況且哪個香港人有興趣看一個中年大叔跑步?就算找美跑女做主角,應該最多看五分鐘已轉台了。大概只有日本,跑步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才保證有收視。當然,這屆比賽的焦點不是森脇健兒,而是當年的新星——川內優輝。
「庶民跑者」川內優輝
川內優輝於2010 年初東京馬拉松「一戰成名」,這位埼玉縣年輕公務員以2 小時8分37秒奪得季軍。川內優輝的成功,令日本跑界有不少反思,因為川內不是企業聘用的全職運動員,而是自行訓練的業餘跑者。
為甚麼一個半職的非專業跑者,可以跑贏所有專業的運動員?為甚麼日本的大企業,全部「看漏眼」,沒有招募川內優輝加盟?為甚麼近十多年來,日本精英馬拉松選手的進步遠不如東非選手,是否因為精英過於著重操練長跑接力賽(日文「駅伝」)?是否由企業聘請全職運動員的制度,或日本傳統的訓練方法已經不合時宜,需要與時並進?
精英跑者安排在最前列,司儀逐個介紹時,腼腆的川內向後面揮手,附近跑者爭相與他握手。川內最終以2 小時14 分31 秒跑第四,比他的個人最佳成績慢了約六分鐘,但仍是大阪馬拉松的日本第一名。
輪椅賽至今已是所有大賽的必備項目,第一屆大阪馬也不例外,以體現傷健共融的精神。起步禮沒有甚麼特別,乾冰蒸發的霧氣從起步處的兩旁湧出,蓄勢待發的跑者一躍而上。
Making a Rainbow Together
香港人多數視馬拉松為極之擾民的活動,但日本的城市懂得把擾民的活動,包裝如看煙花、看巡遊、去舞會、節日祭典、等待大明星一樣的盛會,讓跑者的家人、朋友、甚至大阪的市民,都可以全情投入參與,只要第一屆辦得成功,大眾自然接受比賽帶來的不便,甚至對比賽引以為傲:咱們關西也有一場不輸東京的比賽呢!
大阪馬還有慈善元素,每人的報名費都包括一千円的捐款,跑者可以在大會指定的七種主題,例如環保組織、扶貧機構、兒童福利等,選擇受惠的公益機構。七種主題以彩紅七色代表,而Making a Rainbow Together 正正就是比賽的口號。
在大阪,馬拉松又豈止是三萬名跑者的活動?跑者,則是巡遊、祭典的表演者。大阪市政府把最有特色的街道、最美的城市景觀留給你去跑,由起點的大阪城公園、御堂筋大街、道頓堀、中之島、難波商圈、通天閣一帶、住吉區等,讓彩虹流過大阪的街道,讓跑者用雙腳串連起各個不同的社區,以跑步遊遍整個大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