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餐廳比喻世上各種馬拉松比賽,香港渣打馬拉松就是大學飯堂,這裡總是人頭湧湧、桌面杯盤狼藉,餐牌如渣馬Tee的設計般十年如一,職員也沒甚麼好態度,但大家沒有其他選擇,每年自願又好,被逼又好,都要排長龍光顧。
來大學飯堂,並不是為了享受的。快、快、快是這裡唯一的準則,吃得快、好世界,巴不得盡快吃完這碟熒光茄醬撈豬排飯趕下一節課。
日本的大型馬拉松,則如海明威筆下的二十世紀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如果你年輕時已見識過日本的馬拉松,美好的經驗足以讓你回味一生,再也「無法回頭」參與沉悶難熬的比賽了。
每年秋至春季,日本的關西相當精彩。大阪、神戶、奈良、京都及姬路先後辦馬拉松。若果有幸連中五元,而且口袋夠深,一口氣參加關西五連跑,必定羨煞旁人。大阪馬拉松是五連跑的序幕。
我於五年多前參加第一屆大阪馬拉松。那些年間,出國跑步未算流行,參加東京、大阪馬拉松,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豈有聽聞抽不中籤?第一屆大阪馬拉松的28000名跑者,外國人只是一千人左右。現在,單是台灣和香港也有二千多人,還未計韓國和東南亞呢!
那一年,還有報了名的香港跑者擔心「輻射」而棄跑;也有跑者忐忑不安,不知道應不應該去而在網絡上問意見。今天,誰會怕輻射而怕跑東京?何況是距離福島十萬八千里的大阪?大家更擔心抽不中籤呢。當年曾放棄參加第一屆大阪馬拉松的跑者,現在會否後悔呢?
大阪馬拉松唯一比東京馬拉松優勝的是天氣,特別是對怕冷的跑者。10月的大阪平均約20度,比在2月舉行的東京馬拉松溫暖太多了。馬拉松的起點在大阪城公園,由行李寄存區到起跑區,差不多是繞城一周,四百年前,德川家康的千軍萬馬在這裡包圍大阪城的豐臣秀賴,等候發施號令進攻;今天輪到近三萬跑友包圍大阪城。
等候馬拉松鳴槍起步期間,我看到一位中年大叔「滿場飛」,四處都有跑者向他歡呼鼓掌。我當然不知道他是誰,幸好參與賽事的名人,都有寫上名字的特別號碼布。上前望一望,方知他就是聞名日本的「走之男」森脇健兒。
「走之男」森脇健兒
我才想起,2010年的泰國布吉馬拉松,也曾見過森脇健兒。當年他帶了一個數百人的日本跑團征戰布吉,並在大會活動上致辭,經大會的翻譯秋山潤子介紹,我才知道這位大叔原來鼎鼎有名,拍了一個叫《走之男》的日本電視節目。
據說,大阪出生的森脇健兒讀書時曾加入田徑隊,後來才加入演藝界,憑旅遊綜藝電視節目《走之男》聞名日本。《走之男》拍攝他由日本的最北端,一直向南跑跑跑到沖繩縣的首里城,記錄他沿途的所見所聞,包括認識的朋友、走訪的小店、當地的特產及壯麗的地貌等。
大受好評的《走之男》捧紅了森脇健兒。他隨後還拍了《走之男二》、《走之男F》、《走之男女子部》、《走之男the Final》。剛過去的第五屆大阪馬拉松,森脇健兒更擔任官方的「打氣團團長」,沿途為跑者打氣。
這種節目,香港肯定沒有可能拍了。香港太小,一兩天已跑完了!況且哪個香港人有興趣看一個中年大叔跑步?就算找美跑女做主角,應該最多看五分鐘已轉台了。大概只有日本,跑步為主題的電視節目才保證有收視。當然,這屆比賽的焦點不是森脇健兒,而是當年的新星——川內優輝。
「庶民跑者」川內優輝
川內優輝於2010 年初東京馬拉松「一戰成名」,這位埼玉縣年輕公務員以2 小時8分37秒奪得季軍。川內優輝的成功,令日本跑界有不少反思,因為川內不是企業聘用的全職運動員,而是自行訓練的業餘跑者。
為甚麼一個半職的非專業跑者,可以跑贏所有專業的運動員?為甚麼日本的大企業,全部「看漏眼」,沒有招募川內優輝加盟?為甚麼近十多年來,日本精英馬拉松選手的進步遠不如東非選手,是否因為精英過於著重操練長跑接力賽(日文「駅伝」)?是否由企業聘請全職運動員的制度,或日本傳統的訓練方法已經不合時宜,需要與時並進?
精英跑者安排在最前列,司儀逐個介紹時,腼腆的川內向後面揮手,附近跑者爭相與他握手。川內最終以2 小時14 分31 秒跑第四,比他的個人最佳成績慢了約六分鐘,但仍是大阪馬拉松的日本第一名。
輪椅賽至今已是所有大賽的必備項目,第一屆大阪馬也不例外,以體現傷健共融的精神。起步禮沒有甚麼特別,乾冰蒸發的霧氣從起步處的兩旁湧出,蓄勢待發的跑者一躍而上。
Making a Rainbow Together
香港人多數視馬拉松為極之擾民的活動,但日本的城市懂得把擾民的活動,包裝如看煙花、看巡遊、去舞會、節日祭典、等待大明星一樣的盛會,讓跑者的家人、朋友、甚至大阪的市民,都可以全情投入參與,只要第一屆辦得成功,大眾自然接受比賽帶來的不便,甚至對比賽引以為傲:咱們關西也有一場不輸東京的比賽呢!
大阪馬還有慈善元素,每人的報名費都包括一千円的捐款,跑者可以在大會指定的七種主題,例如環保組織、扶貧機構、兒童福利等,選擇受惠的公益機構。七種主題以彩紅七色代表,而Making a Rainbow Together 正正就是比賽的口號。
在大阪,馬拉松又豈止是三萬名跑者的活動?跑者,則是巡遊、祭典的表演者。大阪市政府把最有特色的街道、最美的城市景觀留給你去跑,由起點的大阪城公園、御堂筋大街、道頓堀、中之島、難波商圈、通天閣一帶、住吉區等,讓彩虹流過大阪的街道,讓跑者用雙腳串連起各個不同的社區,以跑步遊遍整個大阪。
住之江公園的「美食街」
無數的大阪人一早已擠在賽道兩旁觀戰、喝采、鼓掌、搖旗吶喊,悉心化妝打扮的更不計其數。商舖不會嫌馬拉松影響做生意,更視之為宣傳的好機會,大家穿上制服,舉起大旗為跑者打氣。
鳴槍前,請把所有能量啫喱、能量棒、綁滿補給品的腰包全部棄掉,因為大阪人不容許你肚餓。只要你熬過半馬點,糖果、朱古力、曲奇餅、啫喱等等食物會陸續出現,由慷慨的大阪市民預備。他們把盛載食物的小紙箱伸出賽道,方面路過的跑者取用。
我原本打算每款食物都拍一張照片,順便也嚐一口,但吃過了糖、朱古力、啫喱、橙、檸蜜、飯團、可樂、啤酒、綠茶……,我終於明白這根本不可能把所有東西吃下去,因為熱心的大阪人數之不盡,但令我完全舉手繳械投降的,是位於32 公里,住之江公園一帶的「美食街」。
天啊!馬拉松,怎可能有一條連綿數十米長的「美食街」?說是「美食街」一點也不誇張,如街頭自助餐般豐富:銅鑼燒、各種餡餅、腐皮壽司、酸甘筍、白蘿蔔、水晶豆沙餅、類似泡芙的甜點、曲奇餅、草餅……。跑大阪之前,我無法想像馬拉松也可以弄一條食街,讓跑者盡情地大快朵頤、快樂補給。
我由街頭吃到街尾,肚子吃得脹鼓鼓,足夠撐到晚上才肚餓。享受「美食街」的期間,我看到有個穿上「會計師公會」紅色背心的香港跑者,木無表情一直緩緩跑,掠過整條「美食街」而沒有停下。後來我又遇上他,順便問他一句:「香港人,美食當前,為何不停下來吃?」他說:「不了。」這位仁兄遇上我這個好管閒事的無聊人,算他倒霉了。從他不耐煩的語氣,心裡應該在痛罵我:「吃不吃東西關你屁事?」
我後來才知道,「美食街」是當地的商會,為了支持馬拉松而贊助的。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馬拉松只是一個比賽,不能貿然放慢腳步甚至停下,盡快跑到終點是唯一終極目標,但以這樣的態度跑大阪,是否有點可惜呢?當然要爭標的、拼三小時內完成比賽、爭取入圍波士頓馬拉松的朋友,不會停下來吃壽司,但對於跑四、五、六小時的朋友,若不停下來見識這條「美食街」,不只枉跑大阪馬拉松,更是浪費了當地商會盛情招待的一番美意了。
神明的庇祐
由報到的一刻到終點衝線,大阪馬每一個安排都教人驚歎。看觀眾怎樣打氣,留意大會安排甚麼類型的表演,也可以多了解一點日本人的觀念。
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舉起「完走」的牌鼓勵跑者,令我想起早一天讓跑者取號碼布的Expo 中,有一個攤檔佈置成一座廟,廟外掛了一排寫上「完走」的燈籠,還有寫上「完走祈願」的小牌匾,並放了一尊大阪通天閣的守護神Billiken,讓跑者摸摸Billiken 的腳,祈求得到神明的保祐順利完賽。
在「美食街」附近,我又看到一尊躍躍欲跑的小神像,讓跑過的跑者揑揑神像的腳板。對西方人來說,「完走」太蒼白無力,要鼓勵跑者,至少也是寫「Finish Strong」。我在歐洲、摩洛哥、土耳其、泰國的馬拉松,從來看不到馬拉松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色彩。稍為接近的是美國馬拉松,有些大型比賽會在起跑區附近搭一個帳篷作臨時教堂,並請牧師傳道主持崇拜,讓虔誠的跑者不必因參賽而犧牲周日的聚會。
但在日本,完走馬拉松不是單講個人意志,更重要是神明的保祐,以及路上群眾的支持與成全。無論日本多麼先進及現代化,傳統感恩的觀念仍牢牢地植根在日本人的心中。
*本文選自《馬拉松。嘆世界》,天窗出版。Run The World編輯部的三位作者莊曉陽、Edkin、Frankie曾參與數十場外國馬拉松比賽,足跡遍佈日本、台灣、新加坡、歐美、澳洲,以至古巴等世界各地,他們希望藉著參與海外馬拉松的期間的辛酸苦樂、吃喝玩樂,以至所見所聞,統統化成文字與相片並與讀者分享。本文作者莊曉陽也將於3月27日在台灣信義誠品舉辦新書分享會。(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