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什麼東西最能使人飽足?根據Holt等人在1995年發表的研究,食物產生飽足感的能力恰巧與水份、蛋白質與纖維質有正向關連。
午餐吃碗陽春麵,到下午三點肚子又開始咕嚕叫,這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吧?相較起來,原始部落的食物有更耐飢的特性,這可能幫助了!Kung族人自發性地降低熱量攝取。
第二,不同的胰島素反應。
現代飲食充斥著精製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麵包、燒餅、含糖飲料、麵食是許多人每天主要熱量來源。
這些食物除了衝高血糖,更能引發胰島素大量分泌。胰島素的生理作用為儲存養分,在其過量分泌的情況下,血液中的養分會低下,誘發大腦的飢餓信號,造成過量進食。
在Ludwig等人1999年的研究中,吃高升糖早餐的男孩在中餐時攝取的熱量,高於低升糖早餐組達83%之多。
除了飽足感差、引發過度進食外,長期衝高胰島素分泌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一個利於脂肪堆積的環境。
(或許有人會說,原始部落生活的活動耗能大,當然不容易胖。但這個說法已經被研究給否定,西方人與原始部落人們的每日能量耗費並無不同。)
吃飽又「享瘦」
假設我們同意吃對食物可以讓人吃飽又享瘦,在科學研究中有沒有例子能佐證?
(我知道「享瘦」這梗是陳腔濫調...但實在很難不用它)
Shai等人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臨床試驗的成果,其中322位肥胖患者被分配到低脂、地中海飲食、低碳水化合物三組進行長達兩年的減重計畫。低脂組限制男性每日熱量1800大卡、女性1500大卡,且脂肪佔總熱量不得超過30%。
低碳水化合物組則在最初兩個月中,限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至20公克以下,往後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日120公克。至於總熱量、脂肪與蛋白質的量都完全不限制,吃到滿足即可。
如上圖所示,Shai等人發現低脂且限制熱量的飲食,其減重效果竟然不如低碳水化合物但「不限制熱量」的飲食法。其如此顯著的差異是哪來的?目前尚有爭議,有人說是蛋白質,有人說是胰島素,在此我們不去深究。
但至少我們可以放心地說:飢餓不是減重的必要之「餓」。
如果你的目標是健美、紙片人
以上的討論是針對體脂量正常或過多的朋友,我相信維持正常體態不應也不需長期與飢餓奮戰。
但如果您的目標是成為國際超模,或是以4%體脂登上健美舞台橫掃群雄。嚴格地熱量控制,甚至短期至中期的飢餓「可能」是必需的(註1)。
結語
為了在自然環境中存活,人體有恆定機制來避免體重過度起伏(註2)。
史考特完全認同進食到八分飽即停手的原則,但食物量的多少不是決定飽足與否的唯一因素。
現代食品工業生產出過度精製、調味的產品,它們繞過大腦飽食中樞,更刺激胰臟過量分泌胰島素。使人吃了還想再吃,永遠都不滿足。
減重一定要餓肚子嗎?!Kung族人聳聳肩,Shai等人搖搖頭,史考特也不這麼認為。
註1:可能有很多選手不認同這樣的說法,例如瑞典人Martin Berkhan使用間歇性斷食法就長年將體脂維持在10%以下,但這是例外,非通則。對多數人來說,要達到個位數體脂勢必需要承受一些飢餓。
註2:假設樹薯一盛產,!Kung族人就通通吃成大胖子,這樣的基因特徵早在獅群來襲時,就通通被天擇篩選掉了。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分鐘健身教室(原標題:【飲食】保持身材一定得餓肚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