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辛辛苦苦寫新聞, Google 及 Facebook 卻把勞動成果整碗捧去…新聞業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2019-03-02 09:00

? 人氣

英國「泰晤士報」報章印刷。(圖片來源:路透社)

英國「泰晤士報」報章印刷。(圖片來源:路透社)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報業曾一紙風行。閱報風氣在不同社會階層普及,報章的廣告欄位亦不愁沒人買下。但至今日,英國新聞業似乎風光不再。過去 10 年來,英國媒體的收入減少一半,收入與維持新聞質素有莫大關係,寒流之下,業界選擇裁員應對。英國政府去年發起一項獨立調查,嘗試找出維持國內新聞業高質素的方法。近日,以英國經濟學家及資深記者 Frances Cairncross 領導的小組,發表 157 頁的報告,公佈調本結果並提出建議。

報告第一章便以「我們為何要關心新聞業的未來?」為題。報導涉及公眾利益的新聞(public-interest news),一直是新聞業至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報告更以「共用品(public goods)」(編按:public goods台灣譯為公共財)形容有關新聞活動,對維護民主至關重要。是以,社會如何繼續支持新聞界監察不同公共機構值得討論。偏偏,調查報導及民主新聞報導,卻是最受威脅的新聞領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過新聞業如何受衝擊?報告便指,網絡對人們揀選新聞閱讀的影響愈來愈大,但網絡平台推送新聞背後,其數據分析及演算操作並不透明。而社交媒體提供的新聞訊息,及搜尋結果顯示的影片、單篇文章,以分拆方式改變過去的閱讀習慣。印刷報章往往由不同的部分匯集成一個產品,但線上的讀者們,只挑選自己想看的文章,而不一定同時閱讀其他內容。故報告認為,涉及公眾利益的新聞,難以進入線上讀者的視野。

同時,超過一半英國人,表達擔心社交媒體充斥假新聞,4 分 1 人不知應如何驗證從網上得到的信息。因此,報告表示,線上用戶需要掌握辨別新聞真實性的技巧,而網絡平台則必須在鑑別後迅速刪除刻意在平台流傳的假新聞。第二章結論更指,可能需要介入網絡平台提供新聞內容的的方式。

除了上述問題,互聯網為新聞業帶來的另一衝擊是廣告收入減少。分類廣告是英國報章的重要收入,但現時,這些廣告收益已由 Google 為主的網站囊括。去年,多家歐洲新聞機構便發表聯合聲明,指責 Google 及 Facebook 「掠奪(plundering)」他們的新聞,為自己創造收入。法新社報導指,業界發現自己面對荒唐的情況:他們付出大量資源製作新聞,隨著實體報章銷量下滑,只能寄望互聯網的收入。然而,互聯網公司卻不費成本地奪取其辛勞成果,把他們的新聞內容貨幣化,以增加自身廣告收入。

Quartz 記者 Akshat Rathi 作為是次調查小組一員,轉述 Cairncross 在小組中提出的意見。她認為,網上平台應制訂新的行為準則,以平衡與新聞發佈者的關係。並且應避免如 Facebook 突然調整演算法,導致新聞網站的流量急劇下降、廣告收入損失等情況出現。英國的競爭監管機構,則應對網絡廣告業務展開調查。因為有證據表明,Google 等公司的演算法,導致小型媒體難以進入市場。

至於政府的角色,報告參考其他國家的例子,認為政府可以直接撥款,支持關乎公眾利益的新聞項目、支持新聞業創新。例如挪威政府向行業發放補助金,根據報紙發行量及市場地位衡量:每份發行量少於 6,000 份的報紙均獲得補助。而丹麥,則不論實體或數碼出版的政治及文化媒體,只要僱用至少 3 名記者,便可獲得補貼,支持他們製作新聞報導。

具體方案上,報告建議政府啟動由具專業新聞知識人士組成的獨立機構,負責營運一項創新基金。同時,新成立的機構亦是公眾利益新聞的研究中心。另外,政府亦應提供稅收寬減,以取代媒體在網上設置收費閱覽閘門的方式,令更多人可獲得新聞資源,業界亦得到回報。理想的做法是通過慈善法案(Charities Act)制訂寬免形式,如有必要,則應以救助創意產業的方式支持公益新聞。

本圖文經授權轉自*CUP(原標題:新聞業江河日下,如何維持高質媒體?)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