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當朋友或自己不停鬼打牆問同個問題時,表示大腦正在像牛一樣消化著

2016-04-08 07:00

? 人氣

為什麼我們會習慣這樣做?當我們陷入一個問題時,大腦會非常認真地,想要找出正確的答案(思考這個問題的次數,還可能超過四次);即便現實中,某些問題其實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大腦仍依循慣性,執著於找出一個定論,來使自己安心。當它終於找出了一個原因之後,卻又不可避免的發現另一個觀點,可以用來反駁一開始所發現的原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腦很認真,是個很好的優點;不過,當它「太」認真而停不下來時,這很可能就不是一種優點了。

「為什麼我會被資遣?」
「因為自己表現不好吧!」
「是這樣嗎?我的績效都比隔壁新來的菜鳥好啊。」
「還是說,是我做人的問題?」
「奇怪,每次老闆看到我都是笑咪咪的,偶爾聊天也沒感覺哪裡怪怪的啊。」

就像這樣,找原因、駁斥、再找原因、再駁斥,無限循環。原本以為是解決問題,可以帶來好心情的動作,卻在不知不覺中,讓原先的壞心情愈來愈壞。自我反省、尋找原因這個動作本身沒有不好,但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思考的問題,它的特性與型態,而陷入「無止盡的」反省與原因的挖掘,就很容易陷入反芻式思考的陷阱裡而無法自拔。多數研究都證實,反芻思考是憂鬱、焦慮情緒產生與維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芻思考除了影響自己之外,也可能影響我們周遭的人。當反芻思考正在進行時,我們太關注於自己,這很可能使身旁的人感覺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一件事情說一遍時,朋友基於情誼的立場給予支持。但是,當多次的傾訴一再發生,反而也會讓身為聽眾的朋友開始有些猜想(像是覺得自己過去的安慰沒有幫助),這也可能影響到朋友之間的關係。

我們很容易陷入反芻思考的陷阱,背後有許多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受教育的過程,我們大量的接受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訓練,因此這種方式用起來特別上手。另一方面,反芻思考進行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正在解決問題」。但實情是,花愈多時間反芻,反而減少我們真的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力氣和時間。

發現自己或朋友在鬼打牆時,該怎麼辦?

要改善反芻思考最重要的起點就是:有所覺察,也就是,「發現」自己正在反芻思考。

比較輕微的反芻式思考,透過適當的注意力移轉(如先去做點別的事情,讓煩亂的思緒沉澱等)多半可以有效減少反芻思考的維持。此外,平日思考時,除了問「為什麼」(why)之外,也可以慢慢加入「那接下來怎麼做」(how)這樣的思考。可以幫助自己從無止盡尋找原因的陷阱,移轉到比較有建設性的問題解決歷程。

此外,利用紙筆或電腦打字,將煩亂的思緒「視覺化」,對於反芻思考的改善也有幫助。想法在腦海中看不到,我們也較難將之組織、整理。透過書寫或打字的過程,我們可以看清楚自己在煩些什麼,哪些東西一再出現,哪些東西帶來強烈的情緒。利用這個整理的過程,往往可以讓我們跟這些「想法」,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得以將他們看清楚,卻又不會不小心深陷其中。

更積極一點的方法,乃透過正念、冥想、瑜伽等專注力訓練的活動,讓我們對於大腦的運作更加熟悉。當下次反芻思考出現時,更有助於自己「發現」到這件事情,進而採取必要的行動。

若反芻式思考習慣明顯嚴重,或者引發了像是憂鬱、焦慮等情緒,進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工作或學習的人,則建議可以協尋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正念與接納為基礎的心理療法,在一對一的個別會談下,學習有效的因應技巧,進而改善比較僵化的思考模式。

下次,你的朋友開始鬼打牆時,出於好意提醒對方「你在鬼打牆」可能有點粗魯。不妨試著溫柔地說:「哈囉,你在反芻」來提醒對方。或許,他會好奇地說出「蛤?反芻是什麼!」仔細和朋友說明、介紹反芻思考的意思,不失為一個停止反芻思考的好起點。

作者|蘇益賢
政大心理所碩士。現職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臨床心理師、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情境行為科學協會會員。專長: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心理相關工作坊設計、腦與神經科學在身心健康促進的應用、第三波行為療法整合。經營有部落格心理師的口袋、臉書專頁心理師想跟你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