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路上,一對父母與孩子的身影,吸引了我的目光。
孩子看到草地,很興奮地朝草地跑去。孩子看起來才三、四歲左右,應該是小男孩吧,小小的身軀,還沒辦法跑得那麼快,跌跌撞撞地,下一刻,孩子就「仆街」了。
跌倒的孩子,開始哭了起來,父母一邊快速走到孩子身邊,一邊用著穩定的音調說:「沒事,沒事。」然後,父親與母親蹲了下來,很快的檢視孩子身上是否受傷。「沒事,沒有受傷,沒事喔!」
孩子還是哭著,媽媽立刻把孩子抱在懷裡,說:「沒事,有點痛痛,但沒有受傷,不過,我們下次要走慢一點喔,好不好?」
被抱在懷裡的孩子,立刻就安靜了下來。媽媽看孩子安靜下來後,放開了小孩,看著他問:「那我們可以走了嗎?」孩子點點頭。然後,孩子自己一個人繼續往前走,沒有牽著媽媽,沒有奔跑,每一步,看起來穩定了許多。
我,忍不住停了下來,一直看著這一幕,無法轉開視線。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你會怎麼做?
當你遇到挫折時,你的父母又會怎麼做?
我們這一代、甚至上一代的父母,對待孩子是相對比較嚴厲的。在我們遇到挫折、失敗或犯錯時,有些父母,是會責備孩子的,認為孩子不夠小心、不夠努力。就像是孩子跌倒了,父母沒有先看孩子傷的重不重;或許,可能傷得不輕,但父母還是先把孩子罵一頓:
「誰叫你這麼不小心。」
然後,被罵的孩子,感覺自己做錯了事,很糟糕,自己受傷會痛的感覺,好像不重要;為了抵擋這種覺得自己做錯事、很糟糕的感覺,只好把自己的感覺封閉;或是,為了不想再次感受這種「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感覺,他們乾脆把標準變高,以免又被別人責備;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會把失敗與犯錯看得非常嚴重,而慢慢變成了一個很容易自我責備、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者:永遠覺得自己做不夠,很難接受自己犯錯、自責過度…因此可能因此自信不夠,自我懷疑。
這些孩子,他們可能有很高的成就,因為自我要求高;但對於自己的看法,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對自己的信心,出乎意料的低。
而某些父母,對於跌倒的孩子,有時候,會非常的關心與擔心。「你有沒有怎樣?你還好嗎?這石頭壞壞。」一方面,對於孩子跌倒這件事,把重點放在「是石頭讓孩子跌倒,是石頭不好」上,於是孩子沒機會學習:「自己走路的方式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要怎麼走才不會跌倒」的方法;另外,捨不得孩子跌倒,就算那其實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且孩子並沒有受太多傷。對於這些父母而言,他們希望能夠盡其所能保護孩子,最好孩子不要有任何的失敗,任何的受傷。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別人口中的「媽寶」;面對挫折,他們可能很容易一蹶不振,甚至怪東怪西…遇到挫折與失敗,都覺得是別人的錯。即使有夢想,一遇到挫折,就覺得大概不行,想要躲回自己的舒適圈。他們不是不願意努力,而是「面對挫折後成功」的經驗太少,很少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所以,他們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但懷疑自己,實在是太痛苦了!因此,他們責怪環境、責怪別人,把錯怪在別人身上,可以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不會覺得自己這麼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