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伯1975年執導的電影《大白鯊》中,鯊魚蟄伏在暗處、張著血盆大口的凶狠模樣,堪稱一代經典,卻也深深形塑了大眾心目中對於鯊魚的恐懼。不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若加入區域人口等因素綜合考量,鯊魚實際上的攻擊率只有幾百萬分之一,雖然過去55年間鯊魚攻擊人類的次數明顯增加,但大多都只造成輕微擦傷,替鯊魚長久以來遭到妖魔化的形象平反。
這份研究由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海洋學助理教授密德威(Stephen Midway)發表,於27日刊登在網路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研究人員從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文件中,蒐集1960至2015年全球鯊魚襲擊事件的數據進行統計,以此分析鯊魚襲擊事件的趨勢。
專家:鯊魚襲擊事件增加,不代表攻擊機率高
由於近年來鯊魚攻擊人類事件頻傳,研究人員分析14個國家的數據,發現其中美國、澳洲、南非等國的鯊魚襲擊事件次數最多,平均都超過10次。密德威表示:「儘管鯊魚傷人的事件在次數上有所增加,但為求出準確攻擊率,我們加入了區域、人口等因素考量,我認為這些資訊能提供更科學的討論,並且有助於管理和保護鯊魚。 」考量相關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鯊魚的攻擊率其實很低,可能僅有數百萬分之一。
Are you at risk of a shark attack?! Probably not, but just in case, @LSU CC&E's Dr. Steve Midway led the first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hark attacks worldwide using data collected over a 55-year period. Check it out: https://t.co/ZyV5X3W3IX pic.twitter.com/FUGgqMbInx
— LSU College of the Coast & Environment (@LSU_CCE) 2019年2月27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區,如美國東海岸和南澳等地,鯊魚攻擊人類的次數20年來翻漲了整整一倍,密德威對此表示:「由於越來越多遊客和居民造訪海岸和沙灘附近水域,而當越多人在水中活動時,鯊魚襲擊的機率也隨之增長。」然而密德威強調,並非全球各地海域的攻擊事件都有所增加,縱使是數據增加的地區,鯊魚傷人的機率仍可說是微乎其微。過去55年間,全美共有1215人被鯊魚攻擊,但大多數都只造成如被狗咬傷般的輕微擦傷,僅有2%造成致命危害。放在全球的規模來看,則每75至100件鯊魚傷人事件中,約有6人因此喪命。其中從事衝浪和游泳是最有可能被鯊魚攻擊的活動,其次則為水肺潛水。
鯊魚形象不應被妖魔化
不過密德威也強調,這份研究並無法預測遭鯊魚襲擊的可能性,「我們應該像思考車禍風險那般看待鯊魚攻擊」,密德威表示:「舉例而言,我們並不會透過國家每年統計的車禍數據,去預測自己發生車禍的機率,而是從特定的車輛、天氣和路況等相關因素進行考量。」因此個別鯊魚的行動並非研究的重點,但可以藉由研究特定區域的趨勢走向,觀察人類活動和鯊魚攻擊的關聯性來評估風險。
參與研究的鯊魚專家伯吉斯(George Burgess)則認為,人們應該對鯊魚有更深入的探索:「人們時常將鯊魚的形象妖魔化,只因為牠們生活在人類不熟悉的大海之中。」伯吉斯也呼籲大眾,未來遭遇到鯊魚攻擊事件時,不應以單一事件解讀,「這份研究幫助我們向後退一步,用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鯊魚。」
Shark attacks have increased around the globe over the past 55 years, but the actual attack rate is low, and the risk varies depending on your location,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https://t.co/dldfk9GKXE pic.twitter.com/k8Cv6esXpW
— CNN International (@cnni) February 28,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