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日本如何看待「支那事變」,還有中華民國成為戰後四強的關鍵原因。這次我們要進入這個敏感話題的深水區,那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這場亞洲太平洋戰爭中扮演了何種角色?中共有沒有資格聲稱自己領導抗戰?又能否稱呼自己為「中流砥柱」?關於這個問題,同樣要從不同的層面與立場加以評估,才能得到公正的答案。
中共非抗戰的領導者
抗戰的領導者究竟是誰?其實從毛澤東本人在1938年3月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的演說上,就已經承認了對日抗戰是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的。毛澤東指出:「我們要使全中國人都有這種明確的認識與堅固的信念,都懂得最好的持久戰方針,在中央政府與蔣委員長領導下,在這回大戰中,齊心一致,一定要把亡國奴或亡國奴威脅的鎖鏈擺脫掉。」
成立之初做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的中國共產黨,一切的戰略決策發展都服從於莫斯科史達林(Joseph Stalin)老大哥的指示。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史達林授權下,發表了以中國境內各黨派、階級的愛國人士合作,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侵略為宗旨的《八一宣言》。從這個時候開始,國民政府就不再是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優先打倒的目標。
身為黨內民族主義者的毛澤東,雖極度排斥共產國際對中共的操縱,但對於《八一宣言》的宗旨並無表達挑戰之意。一來是毛澤東畏懼史達林,二來則是他比任何人都瞭解,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成為中國的合法統治者,沒有能力領導全國軍民投入對日抗戰。畢竟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來看,人類戰爭模式已經走向整體戰(Total War),要動員包括海空軍在內一切的軍事力量對抗日軍。
中共雖然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但是這個政府從頭到尾只得到蘇聯的外交承認。成立於1927年的工農紅軍,不僅是一支由少數前北伐軍,加上一些農民、土匪臨時拼湊的雜牌軍,更完全沒有海上及空中武力。所以在對日抗戰爆發以後,即便蘇聯想像中國提供飛機與戰車等重型武器,都沒有辦法供給中共的8路軍或新4軍。史達林能指望牽制日本,以防止蘇聯遭到德軍與日軍被兩面夾擊的對象,還是只有蔣中正指揮的中央軍。
綜觀毛澤東的戰時言論,基本上不是直接承認蔣中正為領導者,就是含蓄的使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來形容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即便是在撰寫《論持久戰》這部作品的時候,他也不忘強調中國抗戰勝利的法寶就是正規軍與游擊隊在戰場上的「相互配合」。當然在對日抗戰的過程中,毛澤東從來沒有放棄一邊發展「抗日根據地」,一面同蔣中正爭奪抗日領導權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