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一生病就前往醫學中心就診:《追尋失落的漢醫》書摘(1)

2019-04-05 05:10

? 人氣

現代人感冒常直接去大醫院看病,不過隨著醫療科技越趨發達,未來人們將可以不必再出遠門。(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現代人感冒常直接去大醫院看病,不過隨著醫療科技越趨發達,未來人們將可以不必再出遠門。(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奶奶活了九十九歲。過世前十年她幾乎不用上醫院,每隔一段時間,我帶著脈診儀到台中幫她量脈診,然後開藥調理身體。當然其中不乏幾次病情危急,因著使用脈診儀進行即時診斷治療,老人家可免受急診室漫長等待之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奶奶過世半年前,有一次我替她做完脈診開藥,她竟然對一帖溫和的藥反胃並吐了出來,我便知道奶奶胃氣不在,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沒有再開藥。我幫她準備的最後一帖藥,就是找到一塊合宜的墓地。奶奶過世前十年特別交代,她不要火葬,她想入土為安。甚至到臨終前最後一個月,我提醒照顧奶奶的家人,老人家若吃不下飯,別勉強她。

五年前岳母早上起床頭暈,家人送她當地綜合醫院治療,院方懷疑是中風,嚴重到幾乎要發病危通知,大姨連絡內人說希望來台北住幾天。住在我家治療一週後,身體康復回到台南。現在我也不需要去台南看她,我放一台脈診儀在岳母家,請家人幫她量測脈診,每隔一週把數據傳上來,由我判讀脈診數據,看看需不需要換藥,不換藥要就照原來的處方繼續服用,若要換藥就從台北寄下去。

漢醫科學脈診儀:銀色世代人性化醫療的重要工具

以脈診儀作為中醫師的診斷工具完成人性化醫療,三十多年前奶奶絕對預想不到,也和我當初想像截然不同。奶奶當初堅持要我讀醫學院,她想著家裡的人身體都不好,要是有個小孩可以讀醫科是最好的,將來方便照顧家人。

我當醫師,不是因為我優秀,也不是醫師是一個最好的職業,而是我和奶奶有著相同的想法,想把自己和家人照顧好,至少家人生病時,我當醫師可以找到合適的醫師來處理,知道哪一科可以找誰,畢竟大家同在一個圈子多少都會有點關係。等到我自己當了十年中醫師之後,我的想法完全改變,我希望我的家人們都不要去醫院,能夠保他們不要去醫院,才是我當醫生最重要的責任。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當代的醫療型態。每當醫學界出現一種新療法,或發明創制了新的儀器,便影響著全世界的醫療院所。好比腎臟內科出現血液透析法時,由於必須購買相關醫療儀器,及建置執行團隊,最初只能至在醫學中心才能執行。後來血液透析法普及,現在一般的地區醫院也可以執行,或甚至出現專門只處理這一醫療的洗腎中心。

心臟內科的心導管手術則是經典的例子。由於心導管手術是相當複雜的醫療行為,要完成心導管手術,得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建置如得成立心導管室,還要有醫學中心外科配合,方能夠執行。因此,醫學中心的設置及規模便是在完成及治療較為複雜的疾病狀態。

新竹馬偕核子醫學科主任張鈺弘(右)示範從病患靜脈注射鐳223同位素放射治療藥物(圖非新聞當事人)。(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醫學中心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及治療較為複雜的疾病。(圖非新聞當事人/資料照,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感冒其實不該去醫學中心

由於大家不相信在地的診所醫師,家庭醫師實際上是徒手與疾病對抗,他沒有任何醫療工具,只能建議病人轉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