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斌專文:在不討喜的年代 ,「記者」這個不討喜的職業

2019-04-04 06:20

? 人氣

於是,媒體產業的不敗公式,二十年內潰不成軍,臉書、YouTube及自媒體吸走人流,也吸走廣告;取代傳統派報系統的電信網路服務商,則搶走最後一哩的發行收入。換言之,我們正身處一種「傳播者三層肉」的奇幻處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 一級傳播者:專業媒體內容,以及臉書圖文、部落格、YouTube影音、Instagram照片等個人內容生產;

● 二級傳播者:臉書、Twitter(推特)、YouTube等社群平台;

● 三級傳播者:將新聞、影像、聲音,傳送到終端用戶電腦或手機的網路電信服務商。

網路內容消費者並非停止付費,只是以上網費之名,改付給「三級傳播者」;廣告主也未停止刊登廣告,他們只是將大部分預算挪移給「二級傳播者」;問題來了,真正的內容生產者,那些撰寫報導與評論、拍攝影片、分享觀點或爬梳事件的「一級傳播者」,很少獲得報償。

雪上加霜的是,早已巨大化的傳播機構,以往只需要與同儕競爭,例如老三台時代,電視新聞只需與同時段的兩家電視台競爭;日報只需與超商報架的其他幾份報紙競爭。邁入數位時代,新聞媒體發現除了同業,自己必須三面作戰:一面與個人創作者競爭網路注意力,一面與臉書等科技平台搶奪數位廣告,一面還要說服讀者「內容有價」。在此同時,隨著數位內容不斷大量增殖、網路注意力不斷裂解,廣告單價也不斷貶值,因此,美國新聞圈有句苦笑自嘲:

「From print dollars to digital dimes to mobile pennies」(紙媒廣告以元計價、數位廣告以角計價、行動廣告以分計價)。

這正是當前傳播產業的結構困境,諷刺的是,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最強大的敵人正是自身:過去的經營模式越成功、組織越龐大、分工越細密、資金門檻越高,如今就越不容易急停轉身,越不容易切換跑道,越不容易因應數位生態圈的擂台挑戰者。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作者黃哲斌是從傳統主流媒體記者轉移到新時代的媒體工作者。曾任電影雜誌總編輯、報社記者及編輯、新聞網站編採主管;目前為天下雜誌特約作者。本文選自作者新作《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天下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