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愛滋病毒)襲捲全球,且因初期缺乏有效藥物,多數患者均在短時間內死亡,令其贏得「20世紀黑死病」的稱號。疾管署(CDC)統計,自1984年至今,本國籍愛滋病感染者累計達3萬8439人;惟據推估,礙於各種原因,國內至少還有7000人為愛滋帶原者而不自知,而如何降低「愛滋黑數」,不但攸關患者自身生命安全,更是防疫工作的一大挑戰。
愛滋病學名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由於患者體內重要免疫細胞(CD4)的數量,會因愛滋病毒(HIV)的攻擊而迅速大量減少,導致患者免疫功能瀕臨全面崩潰,而肝炎、肺炎、結核病、帶狀皰疹等免疫相關的各種併發症,也會隨時伺機上身,以致於很多愛滋感染者都是死於併發症,而非愛滋病本身。
感染者若發病,存活率較潛伏期為低
1980年代愛滋風暴越演越烈,台灣亦公告其為我法定傳染病之一。據統計,自1984年至2018年底,本國籍愛滋感染者累計已達3萬8439人,且其中1萬8190人、即近半數患者感染後,體內CD4細胞數量曾降至200cells/mm3以下(健康者CD4細胞數量至少須達500以上),為國際定義的愛滋病患者。
「愛滋感染者有可能終生不發病,但一旦曾發病,存活機率也會較潛伏期大幅降低。」前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醫師、現任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數字會說話,在歷年通報之本國籍3萬8439名愛滋感染者中,已有6511人死亡,死亡率16.93%;若單看其中曾發病之1萬8190名愛滋病患者,死亡人數即占了6511人中的4216人,死亡率也攀升至23.1%。
1天服藥50、60顆到1天1顆 雞尾酒療法持續進化
然而,愛滋感染者該如何降低發病機會呢?相關議題隨著1984年我中研院院士何大一針對愛滋發表的「雞尾酒療法」問世,早已不是天方夜譚。新一代愛滋雞尾酒療法已從早期須每日服藥3到6次、每次藥量逾10粒,到目前僅須每日服藥1次膠囊1至2顆,且不但相對副作用減少,藥效也更形顯著。
羅一鈞強調,愛滋病毒的感染媒介為體液與血液,換言之,除了不安全的性行為(未能全程使用保險套),包括毒癮者共用針頭、輸血風險,乃至於因母子垂直感染衍生的「愛滋寶寶」,在在都是愛滋病毒散播的重要管道。且站在防疫單位的立場,縱然愛滋病毒各種傳播管道風險不一,防疫卻唯有全面封鎖,不容許有掛一漏萬的情況發生。
因此,針對愛滋病的治療,過去台灣一直以公務預算全額支應,患者只要願意出面接受檢驗與治療,除了掛號費、住院的膳食費、病房差額費,其他藥費、診察費、住院費用都由政府埋單;影響所及,2005~2006年毒癮者共用針頭成風,國內每年新增愛滋感染者多達3000多人,公務預算年支出也一度出現30億的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