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宣言、錄製影片、「名留青史」
彼得森與鄧斯里認為,「科倫拜人」次文化之所以歷久不衰,甚至流毒其他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哈里斯與克萊伯德留下了「作案宣言」,還錄製了多部影片(已經銷毀)說明作案計畫,希望死後「名留青史」,遺憾的是,他們得逞了。
科倫拜之前的校園殺手,並沒有一套模式化的行為、衣著和語彙,哈里斯與克萊伯德則營造出這樣的一套「共享知識」(common knowledge)。此外,科倫拜事件正逢有線電視24小時播放新聞、網際網路使用者激增的年代到來,新的傳播方式讓犯案者在網路上「永垂不朽」,也因此鼓舞更多「「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的效尤者。
公眾的著迷是否催生出更多的「科倫拜人」?
校園殺手多半是在學的學生,陷入人生危機,受過心靈創傷,有明顯自殺傾向,而且期望「死得轟轟烈烈」。這樣的學生一直都存在,只是從1999年4月20日之後,他們有了一套行事範本。而公眾對於科倫拜事件的著迷──影片、書籍、網站、迷因(meme),從幼稚園到高中無所不在的安檢措施,讓校園槍擊案的陰影籠罩美國人的童年,讓他們成為「科倫拜世代」,同時也催生出更多的「科倫拜人」。
彼得森與鄧斯里認為,想要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要破除媒體對大規模槍擊案的耽溺,不讓犯案者惡名昭彰,甚至不報姓名、不登照片;類似日前紐西蘭基督城(Christchurch)清真寺恐攻之後,該國政府的作法。
第二步則是教育政策的典範轉移,從校園安全轉向整體的暴力防範──心理衛生、提供支持的環境、堅實的人際關係、及時的危機介入與降低衝突。對老師而言,教導學生同理心與生命的韌性,與教導學生如何逃命、躲藏與求生一樣重要。
兩位學者最後指出,校園暴力的受難者與不應被遺忘,但是為了避免再過20年仍然歪風不熄,仍然效尤者眾,世人必須讓科倫拜屠殺案這一齣悲劇永遠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