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渡專文:胡適的書法,見證了自由主義與蔣介石的關係

2016-05-20 07:10

? 人氣

建立在「權威與諍友」之間的模糊關係,是直到1958年胡適回到中研院擔任院長才打破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58年4月9日胡適剛回到臺灣就與蔣介石會見,談學術與辦大學的事,不料次日,中研院的院士會議中,蔣介石的致詞就引發風波。他表示:目前所有目標在反共複國,希望今後學術研究配合此一目標。此時大陸正在批判胡適,蔣介石便說,批判胡適是「摧毀我國倫常道德之一例」。他等於為學術研究界定了政治目的,把提倡民主自由的胡適歸為舊道德倫常的一部分。

胡適當然無法接受,遂起來反駁。據李亦園記載,胡適一站起來就說:「總統你錯了。」他的論點是:我們學術界和中研院要挑起救國任務,但做的工作還是在學術上。至於大陸的批判,他認為不是基於倫常道德,而是他教了年輕人要獨立思考,什麼東西都要拿出證據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倒一切教條主義、盲從主義,不被人牽著鼻子走……他舉法國巴斯德為例說,他研究微生物有成,促成釀酒、蠶種的改良。也就是說,學術如何救國,還是要靠學術界來定義,不是政治領袖說了算。

胡適這一番話,為學術獨立與自由樹立了一個里程碑。可蔣介石吃了這一頓說教,心裡一直很不舒服。四天後他宴請中研院評議會和院士,胡適、梅貽琦等學者在主座,梅貽琦為了打圓場,還特別感謝蔣介石愛惜學者,派飛機到北平接出許多學者。據蔣介石日記記載,胡適聆言「並無表情」。他在此日記中批評胡適「狹小妒嫉一至於此,今日甚覺其疑忌之態可慮」。自此,蔣介石未曾再去過中研院。

然而最妙者莫過於蔣介石與胡適之間,並非自此不再往來,而是彼此「相敬如賓」,或「相敬如冰」。

胡適一直夢想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政治體制,但在中國近代史上,並無這樣的領袖人物與胸襟。他徘徊在政治與學術的邊緣,曾被邀請當行政院長而拒絕,也曾被蔣介石點名去選總統,蔣願意當他的副手,他也拒絕;他唯一擔任的公職是駐美大使,那是在抗戰時期,為了爭取美國的資源而特地請他出任。他到處演講遊說,以其學術地位,為中國爭取支持。和宋美齡所扮演另一種角色,呈現不同的功能。

等到抗戰勝利,他寫信勸蔣介石仿效土耳其,把國民黨分裂成幾個小黨互為制衡,以利民主實現。有一段時期,他還支持籌組第三勢力,以制衡國民黨。可惜都未能成功。

然而他總是像他自己詩裡寫的: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從政治上來看,他真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在權力旁邊,為民主理念苦苦相勸、鳴鳴啞啞討人厭的諍友。可是他連自己的好朋友雷震入獄都救不了,真的是「無力振乾坤」。

我在幾次的演講中總是以此描述自由主義如胡適,在中國是一個無力的勸諫者,悲哀的理想主義者,無力的行動者。相較於共產黨的革命,這些人和權力相較,簡直柔弱到讓人搖頭的地步。

讀書人,在狂風暴襲、寂寞無力的時刻,想想胡適,想想長遠的歷史,但願心中會多一分從容,一分沉靜,一分底氣。
讀書人,在狂風暴襲、寂寞無力的時刻,想想胡適,想想長遠的歷史,但願心中會多一分從容,一分沉靜,一分底氣。

然而,距離1917年初,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至今近百年的此刻,我回顧臺灣的歷程,看到擁有權力者的蔣介石,在民主化之後,歷史評價逐漸改變,負面評價與平反交替出現,為臺灣建設做過貢獻的蔣經國則為大多數人認同;而胡適的理念,他當時不斷呼籲,不斷召喚的理想終得在臺灣實現,成為共同信行的價值,那誰是影響臺灣歷史最重要的人?誰是真正的有力者?

我開始相信,歷史沒有給出公正的答案,不是因為歷史並不公正,而是歷史時間還不夠長,而我們還未看到。

胡適那柳條般修長的字體,也不是柔弱,而是一種知識的韌性,任他東西南北風,信念不動搖。

讀書人,在狂風暴襲、寂寞無力的時刻,想想胡適,想想長遠的歷史,但願心中會多一分從容,一分沉靜,一分底氣。

*作者為知名作家,本文原刊騰訊大家網(原標題:《那些最脆弱的召喚,卻是最恒久的價值》,責任編輯:趙瓊)授權轉載。

騰訊大家網
騰訊大家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