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減稅這條路,台灣還能走多遠?

2019-05-03 07:30

? 人氣

政府扣除額新增長照扣除額,但因政府財政考量而流於杯水車薪(圖/愛長照提供)

政府扣除額新增長照扣除額,但因政府財政考量而流於杯水車薪(圖/愛長照提供)

本周開始報稅,大部份人都享受到蔡政府減稅的「德政」,而且,在大選壓力當前下,蔡政府還是繼續努力減稅。但該注意的是:別減過頭,讓已趨穩健的財政情況再度動搖,當然,公平性與避免不良後遺症又更重要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去年1月稅改方案在立法院通過,5月開始的綜所稅申報即適用新方案;這個稅改主要是為降低股利所得稅而開始,又為避免「劫貧濟富」之譏而擴及其它,四大扣除額中的標準、薪資、身心障礙等3項扣除額調高3-5成,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則一口氣從2.5萬增到12萬,調幅近4倍;最高稅率也由45%降回40%。此外,今年基本生活費也跟著調高。

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民眾受惠於減稅,就代表政府稅收減少,政府當然可減稅,畢竟對民眾而言這是最實惠的政策;但也不能減過頭或亂減,更別忘記數年前,中央政府曾困在「幾乎編不出預算」的窘境中,原因是稅收財源少但支出多─特別是許多法定支出不編也不行。因此馬政府時代的財長張盛和力推財政健全方案,並在2014年通過─這是非常少見的「加稅方案」,才讓財政情況趨穩並逐漸好轉。

因此,某個角度而言,蔡政府能推雨露均霑、幾乎所有人都能減稅的「稅改」,主要就是受惠於「前人種樹」;至於經濟成長的影響反而較低─在政府舉債額度剩下不到3000億、預算都快編不出的那幾年,每年經濟成長率與這幾年相近或更高。

對這好不容易掙來的財政空間,政府該珍惜,對任何減稅政策都該更審慎甚至先暫緩,遺憾的是蔡政府顯然不這麼想。

去年9月時,財政部長蘇建榮說,稅改後綜所稅稅基已從38%降到24%,如再擴大扣除額項目,綜所稅稅基將「非常脆弱」,恐衝擊政府財政,因此希望社會支持所得稅法扣除額稅改「暫緩」,當時財政部官員還特別強調對扣除額檢討「不能只有加法沒有減法」。

不過,在情勢完全未改變、綜所稅稅基還是「非常脆弱」時,本月行政院會就通過12萬元的長照扣除額、產創條例租稅優惠延長10年、資金回流大赦等。

以長照扣除額而言,就是一個「離譜」的政策─不是不該給,而是給得太少、給了等於沒給。長照是台灣社會已經面對的問題,台灣社會日益老化後未來將更嚴重。行政院通過的條文有排富條款,12萬元的扣除額換算回受惠家庭每個月能省下的稅,大概只有數百元到1、2千元,以聘請照顧員每個月就要3-5萬元看,這筆12萬元的長照扣除額確實就是「杯水車薪」。而財政部不可能把長照扣除額提高太多的原因,就是稅損考量,某個角度而言,就是上回稅改「減過頭」而再無太多空間。而如果依照財政部「不能只有加法沒有減法」,新增長照扣除額的同時,是否該考慮降低或取消某些扣除額呢?

再如產創條例租稅優惠延長10年,除了部份優惠延長10年外,也有「再加碼」的優惠;企業界當然求之不得也受惠,但多年下來,產創條例的租稅優惠除了讓企業找到減稅的方式外,對提升產業的效益是否也該檢討?

至於回流資金的租稅大赦,支持者強調這是原本就課不到的稅,降低稅率吸引資金回流反而能增加稅收,但一來其帶動投資的效益疑慮大,二來公平性有問題,三來可能引發的後遺症更嚴重,是否值得作更應審慎。

政府說要「優化」租稅制度,確實是言之成理;「廣開善門」幫大家減稅,更是一個最討喜受歡迎的作法,但也應看財政整體結構是否有能力承受。以中央政府累積負責仍超過5兆多、每年還是赤字預算、租稅負擔率(稅收與GDP的比例)只有12.9%左右,近乎全球最低水準來看,台灣實在沒太多繼續減稅的本錢─台灣還能在減稅路上走多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