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工業區降編算是韓國瑜的「新政」,原因是二0一四年高雄氣爆事件,讓市府決定對高雄的仁武、大社等的群聚的石化業者進行整頓。依照現有法令,把都市計劃內的工業區分為:特種工業區、甲種工業區、乙種工業區、零星工業區;四種工業區的差別,用白話文講就是可接受的污染程度不同、所以能接納的產業別與工廠也不同。
而原為特種工業區的大社,原先就是以石化產業為主,在此設廠的石化廠商包括中石化、李長榮、高塑、國喬等十一家廠商,降編後代表的是既有石化業者無法擴增產能,即便是老舊設備的汰舊換新,未來也將被禁止,長期而言必然競爭力下跌,最後走上關廠外移的機率極大。以大社每年九百億元的產值、就業近三千人,降編對高雄的經濟當然有衝擊,大社工業區的勞工為此在四月底還發動上街遊行;而大社降編後接著就可能是旁邊的仁武工業區。
口號激動人心,政策才能造福人群
高雄是台灣的石化重鎮,對高雄而言,既是幸亦是不幸─早期有支柱產業讓高雄取得發展契機,與台北分踞南北成為發展重心;但石化帶來的污染與風險也成為其詛咒,地方民眾要求乾淨的空氣、更好的環境,為此中油五輕在四年前就關廠;為了更安全的生活環境,高雄氣爆後全面檢視石化產業,大社因而降編─市府似乎不怎麼擔心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反倒是經濟部憂心對石化產業的衝擊,及擔心產生骨牌效應─大社的國喬石化已宣布赴對岸投資三百億:高雄若堅持降編與中央對抗,至少要想想有什麼配套方案?至少讓就業人口不至衝擊過巨?高雄市政府可堅持降編,或者配合中央翻案,或者提出兼顧環保與經濟的方案,就不不能沒有態度,毫無因應對策。
競選口號可以簡單明瞭,政府施政要把口號化為政策,不能沒有細節與計畫,口號可以激動人心,(正確的)政策才能造福最多數人,「當選」成就的是個人,後者才應該是從政者使命感與成就感的來源,在決定選不選總統之前,韓國瑜應該更深刻體會做為「市長」的意義,就像無黨籍陳善慧的建言:「我相信,你(韓)若能改變高雄,就能改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