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什麼都買得到,連錄音帶都還在賣!小北百貨如何從海產攤,翻身台灣五金雜貨王

2019-05-09 10:30

? 人氣

靠賣別人不賣的商品、做別人不做的事,小北百貨從海產攤起家,做到120家店規模的台灣雜貨王傳奇。(攝影/駱裕隆)

靠賣別人不賣的商品、做別人不做的事,小北百貨從海產攤起家,做到120家店規模的台灣雜貨王傳奇。(攝影/駱裕隆)

這是台灣最大五金雜貨王的成功故事,雖然它所做的一切,徹底違反常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業界,有個非正式的傳神說法:女人的庶民百貨是寶雅,男人的庶民百貨是小北。4月,在小北25週年慶的記者會上,低調的小北百貨二代、現任總經理黃健瑭直言,該公司已經開店120間,目標將朝全台500間發展,並且已開始規畫股票上市櫃。

寶雅自2002年上市以來,股價從40出頭一路飆到369元。現在,小北要上市櫃,自然引發市場熱議。精彩的是,這個每年產值600億的五金百貨大餅,也引發寶雅垂涎,計畫搶入,年底,被比喻為「日版小北」的唐吉訶德,也要登台。

小北,外觀看來真的很俗,黃色的大招牌上,藍字大大寫滿小北,騎樓走道上排滿了衛生紙、水桶與安全帽。它究竟是怎麼從一個海產攤轉型,最後能在無數小型五金行中脫穎而出,成為業界推估營收約50億元的霸主?

創辦人黃卜文:「賣別人不賣的貨,做別人不做的事」

已過世的創辦人黃卜文,曾簡短定位小北,它是靠「賣別人不賣的貨,做別人不做的事」起家。

比如,店內真的有夠雜,鹽酥雞畚箕、微型隨身縫紉機、結婚迎娶的米篩、漁夫用圍裙……,沿著長長的貨架走,各種超乎想像的冷門商品不斷出現。我們瞄到一整疊的卡式錄音帶。這些東西究竟多久能賣掉一個?店長回答,有時超過一年,庫存都沒動。這樣還要賣?小北人都很有默契的點點頭。

這跟網民對小北百貨的評論很一致:「父母救星!小孩上學臨時缺了什麼,半夜3點都可以衝去買!」

要理解小北,我們得先回頭看它如何發跡。

1990年代,創辦人黃卜文因從小罹患小兒麻痺,曾先後做過刻印章、海鮮熱炒攤等工作。隨著海鮮店生意下滑,他和幾位家族兄弟出資100萬元,將攤位改為五金行。地點位於小北夜市內,便命名「小北百貨」。

深夜敲門聲開啟24小時營業「客人需要的,我就給」

小北的店面看來很醜,貨塞得到處都是,庫存還會堆到天花板上,因為它們要讓客戶永遠買得到。

某天深夜,他突然被敲門聲吵醒,原來是顧客有急用。開門接單後,他腦中靈光一現:這不就是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從此,24小時營業成為慣例。「客人需要的,我就給」,成為小北內部的天條。

小北的店面看來很醜,貨塞得到處都是,庫存還會堆到天花板上,因為它們要讓客戶永遠買得到。更妙的是,大家的腦袋跟有電腦一樣。客人說要買「罵瘩(台語)」的時候,店長能立刻知道那是球棒,並且清楚說明在幾樓幾排的哪個位置。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在擔任連鎖加盟協會秘書長時,曾多次與小北接觸。她回憶,當時黃卜文說了一句話:「大家都在講供應鏈管理和倉儲管理,我只需要物流,跟我的店長們就行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