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暑熱,行政院長林全為防缺電提考慮重啟核一廠一號機,但環保團體大動作反對,鬧得台灣沸沸揚揚。
核一廠使用通用電氣(GE)公司設計製造的沸水式第四代反應爐,運轉了38年,與同型的核電廠相比,績效良好。去年核一廠一號機換燃料時,發生一燃料束(Fuel Assembly)把手鬆脫的問題,但這問題技術上已經解決,並經原能會審查通過公告如下:
1.「由於金屬材料裂縫成長須存在有相當的應力,台電公司和燃料廠家乃依過去量測數據和分析假設,評估該裂縫成長的長期應力來源。原能會評估認為長期應力和裂縫成長機制分析結果,可有效論述台電公司對裂縫成長之推論。另外,也評估認為前述分析之各項因素共同發生的機率很低,可說明此事件為何過去未發生過,而歸屬於偶發失效之合理性。除了處理異常燃料束之外,核一廠1號機爐心內所有的燃料束皆已執行吊升測試,重量指示均正常,確認所有燃料束水棒連接桿都正常,沒有斷開的情況。」
2.「大修時用過燃料挪移及填換作業都是在水面下進行,若燃料束水棒連接桿有瑕疵且殘留面積不足以支撐燃料重量,在抓取燃料時即會發現異常,不會在吊運過程中才發生墜落,本次即在抓取燃料階段時就已發現。而核能電廠在設計時,即已考慮燃料在吊運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換句話說,考慮的事故類別中已包括若反應爐爐蓋打開,在爐心上方吊取核燃料束時,萬一發生燃料掉落入反應爐爐心,致使核燃料受損而釋放出放射性物質,電廠也可立即偵測出,且釋放出的物質也可被設置之氣體處理系統過濾,所以燃料即使發生墜落事故時,廠外民眾劑量仍可符合法規限值之要求。
上述事故狀況的分析均包含於各電廠之終期安全分析報告,並經原能會嚴格審查通過,此為電廠核予運轉許可條件之一,原能會並要求各電廠依執照期間之運轉經驗和國內外電廠之案例,適時檢討及更新終期安全分析報告。此外,各電廠原已就發生燃料墜落事故後之必要行動,建立緊急應變之標準作業程序書,要求運轉員需確認相關安全系統依設計自動起動,及注意各區域出入口之輻射劑量,並由輻防人員進行輻射管制和防護作業,以確保廠外民眾安全無虞。」
原能會審查通過公告,專業上並無不當,因此林全院長才能提考慮重啟核一廠一號機。
對龍門核四廠有意見寫過〈核四論〉的核工專家林宗堯先生,曾表示贊成核一廠延役20年。既然延役都無妨,核一廠一號機重啟當然無妨。
注重環保是好事,但環保並不意謂著一定要反核。建議台灣環保團體仔細研讀2015年8月19日華盛頓郵報「日本重啟一座反應爐是正確的決定」一文,該文載:「如果你在乎氣候變遷或空氣汙染,那你就不能隨便地貶低核能。核能可以發出巨量的可靠電力,又幾乎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是的,太陽能和風力是替代能源。但再生能源是間歇性的,使得它們更難大規模的與電網整合為一,而且也可以很昂貴。即便那些障礙不存在,要大部分地使用替代科技發出現代國家所需的驚量能源還是要花很多時間達成。同時關閉核電廠保證國家會燒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氣,並因此產生更多污染。…各國應該避免沒有充分的理由就將既有核電廠關閉。對福島事件的正確回應是確保核反應爐符合高等安全標準,而不是把對抗全球暖化的戰役變得更難打。」
2014年7月7日台灣用電高峰破往年紀錄,該日尖峰時段各能源別的發電占比分別為:天然氣37.2%、燃煤29.54%、核能14.75%、燃油8.36%、汽電共生4.6%、水力5.25%、風力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約0.3%。
各種發電方式所產生的二氧化碳 (CO2)、二氧化硫 (SO2)、氧化氮(NO,NO2)量,見下表所示,以燃煤的最多,燃石油的次之,燃天然氣的又次之,最低的是核能發電。二氧化碳會使地球變暖,二氧化硫與氧化氮會使雨水變酸。
全球變暖已經影響到世界各地,包括更高的氣溫、更持久的乾旱、海平面上升、動植物種的喪失和農業產量的萎縮。為了避免了這種命運,需要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這意味著必須改革生產和消費能源的方式。
美國總統歐巴馬2014年6月2日宣布推動美國環境保護署的一項提案:在2030年之前,把美國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2005年的標準減少30%。瞄準的目標是全美碳汙染的最大來源,即600多家火力發電廠。美國目前20%電力來自核能。
台灣的台中電廠是全球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倘台灣的環保團體瞄準的目標包括碳汙染的最大來源,可能就不會全力反核了!
*佛羅里達大學前核工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