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障礙」曾經是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的「心魔」,差一點毀掉初選;沒想到在國民黨敲定初選辦法後,「韓國瑜障礙」竟被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搬來當民進黨初選的「下台階」,儘管蔡英文未必肯因此放行初選,民調趨勢己呈下滑之勢的韓國瑜苦笑之餘,大概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肩膀,扛不扛得動兩黨的初選?
賴清德「解套三招」,貌似讓兩拳
民進黨初選二延之後,二十二日中執會再次討論初選事宜,全程直播,二十九打一,挺賴立委林俊憲孤軍奮戰,即使黨主席卓榮泰勉力維持「制度」,還是遭到英系立委陳明文嗆聲,直播中斷,賴清德則直奔中執會,進不了會場,在中執會議而未決散會後,簡短地舉行記者會,提出「解套三招」,以韓國瑜盤對比式民調的基礎,一、蔡英文贏韓國瑜,他全力支持(即使賴也贏);二、賴清德輸韓國瑜,他全力支持(即使蔡也輸);三、賴清德贏蔡英文,而韓國瑜也贏蔡英文,希望黨中央和蔡英文支持提名他競選總統。
賴清德 「貌似」讓兩拳,形同「保障現任優先」的「解套三招」,蔡英文顯然不領情,透過發言人阮昭雄聲明表示,「協調期已經結束,回歸黨的民主機制(中執會),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沒有誰讓誰。」姿態像極了初選登記之初,蔡英文出訪,賴清德暫停初選活動,蔡英文冷回一句,「其實不必。」不必的結果是初選延兩次到現在已經兩個月過去,還是沒有一個盡頭,而爭執已經從時程擴大到民調技術,乃至比較對象。
「多數不一定對」的反省,微弱到近乎蒸發
很難理解,蔡英文口中的「民主機制」,包不包括兩個月前的中執會決議?讓人笑不出來的是,曾被批評「沒收初選」的蔡陣營反擊卓榮泰沒確定初選「新方案」(三方對比,納入手機民調),是「沒收民主機制,沒收中執會」,蔡陣營會如此反應,原因很簡單,中執會已經「整合完畢」,除了林俊憲,已無異音,神似蔡英文主持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表決到她滿意的結論才罷休,更似國會多數通過一切爭議法案而臉不紅氣不喘,「多數不一定對」、「不是多數就能決定一切」的反省,在民進黨已微弱到近乎蒸發,賴清德此刻才警覺,而蔡英文仍恍若未覺,這兩個月來,「確保必贏才要初選」的種種作為,已經讓她混身傷痕,即使民調似乎有回升跡象。
賴清德的「解套三招」真有道理嗎?未必盡然,當他一旦提出也就站在修改遊戲規則的一方,改多改少的合理性就得放在同一個基礎比較,先不論蔡賴民調誰的誰算大,從時程來看,黨中央原方案是五月底六月初,蔡陣營方案是六月上旬到中旬,差別十天,常識判斷不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賴沒有繼續爭執的堅強依據;既是對比式民調,當然要找到最接近政治現實的對比,兩黨對比是政黨競爭的常態,但現實也不能忽略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參選機率,以韓國瑜為基礎是一個比較的方法,但現實是國民黨初選形式處於「動態變化」中,雖然韓似乎仍居民調有利地位,但下滑是不爭的趨勢,誰能定論最後出線是韓?是郭台銘?還是網路聲量緩步回穩的朱立倫?若照賴清德的方案,一個月後,國民黨初選出線者不是韓國瑜,或三個月之後,柯文哲果然宣布參選,民進黨初選豈不成了大笑話?
於民主程序理虧,傷蔡遠勝傷賴
然而,大選競爭態勢會改變,擺在蔡英文陣營的方案同樣適用,就像爭執要不要納入手機民調,儘管市話使用率在網路時代已經偏低,也有測不到年輕人的問題,但市話民調有加權模式,手機加權模式並不成熟,還有如何解決電信業者不提供門號母體樣本的難題,連找到合乎人口結構的區域比例都困難。
歸根結底回到卓榮泰堅持,挺英中執委却聽不進去的一句話:「黨的制度不應只為一次選舉,黨要走在正道上。」卓榮泰被嗆,因為疏忽了初選辦法本來就可以因應每一次選舉形勢而修正,蔡英文理虧的是,即使是現任總統都不宜在辦法已經公布並完成登記─進入初選之後,才一改再改,只為了保證自己能被提名。
選舉,從來沒有「保證」,即使保證贏了初選,都不能保證能贏大選,「英德之爭」是民進黨的家務事,却最尖銳地反應民進黨蔡政府執政的最大毛病,「多數輾壓」只有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痛,可惜來不及了。蔡英文不能輕忽於民主程序理虧的殺傷力,對黨內同志如此,於國家大政亦復如是,多數選民又豈能放心把國家再交給她四年?賴清德搬出韓國瑜,蔡英文還不放手讓初選走完,傷害的不是賴清德,而是蔡英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