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北京天安門廣場周圍,聲聲槍響伴隨坦克隆隆壓碾過北京長街,時中國政府派出大批解放軍及武裝警察,從四面八方包圍廣場內的學生及抗議群眾,對當時肇自中國改革派代表人物胡耀邦去世後,所引發持續近兩個月的「八九民運」示威活動進行血腥「清場」,事件發生30年後,那一夜的死傷人數至今仍成謎,但卻成為中國民主歷史上沈痛而難忘的一頁,史稱「六四事件」(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
「改革開放」背後的經濟、社會問題成導火線
「六四事件」的發生,與當時中國內部的政治角力鬥爭、社會、經濟等議題息息相關,1977年7月,曾被毛澤東打倒的鄧小平,在毛澤東逝世、四人幫被逮後,重執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解放軍總參謀長等職務(合稱三副一長),並將改革開放列為重要政策,同時提拔改革派成員擔任重要政府官員,其中胡耀邦在1980年2月,被任命為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同年9月趙紫陽則接替華國鋒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改革派自此進入中共領導核心。
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摸著石頭過河」等實用主義政策,搭配胡耀邦主張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中國知識分子廣泛討論。然而改革開放也為中國社會帶來許多問題,當時常見的不滿,包括因放鬆商品價格控管所帶來的快速通膨,甚至存在部分人利用權力,以低價購入產品再以市場價格販售,時謂「官倒」的貪腐惡行,此外官吏腐敗,及政府對人民參與政治的限制,讓肩負民主價值的學生們,為了新聞自由及言論自由等訴求,齊心走上街頭,在抗議活動最高峰時,約有100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
另外,過度重視裙帶關係的社會氛圍,使投身就業市場的知識分子機會渺渺、前景慘淡,因而促成當時大學內的菁英學子們,組成研究政治為主的小規模「民主沙龍」社團。以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為首的改革派(又被稱作「右派」),主張進一步實施政治自由化的方針,藉由設立允許多種想法的渠道,讓民眾能夠表達不滿、並進一步支持改革,備受學生們擁戴。直到1986年12月,中國學生們因反對改革開放步伐過於緩慢,組織抗議活動、示威遊行等從合肥市蔓延到北京等大城市,胡耀邦因被中共內部指責對抗議活動態度過於軟弱,於1987年1月16日被迫辭去總書記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