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反貧困組織「施樂會」(Oxfam)指出,全球最富有的62名億萬富豪財富總計,相當於全球50%較窮人口(35億人)的資產總值。OECD警告:貧富懸殊狀況倒退至1820年水準,恐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引爆大動亂。
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發現,認同自己是中層階級者,從40%降到32%;自以為中下階級者由50%竄升至64%。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社會形成兩極化發展態勢。新台灣智庫民調,近八成民眾認為台灣貧富差距嚴重,貧富懸殊是民怨之首。
國際間常用的所得分配衡量指標,有家庭所得五分位法或二十分位法以及基尼指數來評量。我國政府慣用五分位法,最高所得的20%家庭總所得除以最低所得的20%家庭總所得,所得差距大致都在七倍左右,最窮的20%家庭已連續八年「負儲蓄」,去年每戶平均入不敷出約2萬元。但若以歐美慣用的二十分位法,前5%富有家庭是後5%貧窮家庭的99.4倍。
基尼指數是衡量每百分點家庭所得變化狀況,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二十年前我國基尼指數為0.25,與瑞典相當,屬所得極為平均的國家,而今已達0.35,逐漸靠近警戒線。上述兩項指標都顯示貧富差距日趨惡化。
新貧驟增源自新自由主義的治國價值觀
1980年美國總統雷根和英國首相柴契爾聯手推動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全球化成為不可違逆的趨勢。主張小而美的政府,一切尊崇自由市場;公營企業應全面私有化,賤賣給財團;強化使用者付費觀念,反對社會福利,以免造成浪費和依賴;自己人生自己負責,努力、奮發向上就能免於貧困,貧困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推行勞動彈性化,派遣、時薪瓦解勞動保護;降低稅負,以利投資。
大幅減稅,其理由讓有錢人保有更多的錢,用來投資或消費,增加就業並帶動景氣,惠及社會各階層;認為不平等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一九八一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在雷根和老布希主政時,採取供給面經濟派學者的「減稅政策」,初期的刺激雖帶來經濟復甦,但貧富差距亦隨之擴大;一九八九年時排行前1%的家庭,擁有全國總資產39%。
我國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大力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公營事業民營化,將三商銀、交通銀行、台北銀行等拱手讓給財團,金融財團以小吃大迅速併購,十年間資產暴增十倍。獨佔的中油、電信、電力、中鋼公司大幅釋股,利潤與財團雨露均霑。富人加速資產積累,擴大貧富不均。
台灣減稅成績亮眼超前世界各國。長期以來,政府為財團巨富努力效勞,至今仍未課徵證劵交易所得稅與房地產據實課稅。富人炒股賺了千萬上億,竟然分文不用繳所得稅;炒作房地產暴利所得,卻只依極偏低的公告現值計稅,這些以錢滾錢的資本利得減免,是租稅不公平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