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罷工是台灣經濟史上相當重要的一頁,近日各家媒體和評論者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聲援或唱衰此事,筆者無意再多說一二,但唯獨有一個很奇特的觀點 : 「華航虧損全民買單 」,這個錯誤的觀念,筆者認為必須要給予釐清。
政府財政與投資不同
財政建設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等財貨的行為,目的絕對不是以賺錢營利為首,通常是為了達成一個社會目標而投入資金。例如建設高速公路、國防武器、開闢工業區、設置路燈等等,這些東西折舊損害確實會全民買單,但有些建設自籌基金,所以傷害未必有想像中大;而政府投資就是賺錢為導向,少部分是為了維持金融穩定,像國安基金持有台積電股票、央行購買國外基金。當然,投資有賺有賠,政府怎麼可能穩賺不賠,賠的時候要說全民買單也可以,但能因此就不投資嗎 ? 恐怕也不行,所以賺賠在一定規模且沒有內線交易情形下,我們並不需要如喪考妣般看待。
財政和投資間的模糊地帶
政府有另外一種投資,有可能是因為資本太大,多數企業無力承擔;或者投資項目具有公共財部分性質,政府擔心壟斷,因此由政府先出資成立,在逐漸轉為純投資。例如 : 中鋼、中華電信、中油、高鐵、台鐵、台積電、聯電、銀行等,當然,華航也是這種形式。
這種介於財政和投資之間的投資方式,隨著國內資本增加,政府逐漸讓公司回歸市場。政府在這些公司的經營上或許不具效率,但因為早期有壟斷性質,其實付出的資本早已回收,也才會放手讓競爭者加入。像是中鋼、中華電信,官股比例當然還是很大,但政府並沒有繼續投入資金,只是單純擔任一個投資者以及配合政府政策在主導這些公司。
公司賺多賺少皆表現在股東權益上,但賠錢,政府不可能拿錢去補貼虧損,實際上,也沒有一家私人公司可以因為賠錢,強制要求股東拿錢來補貼公司的,只能就內部營運及財務規劃去做下個年度的調整。就會計角度來說,除了第一桶金是納稅人的錢之外,其他都是公司自己賺賠或增減資。所以,像中鋼獲利下降,並不能說全民虧損,當然,華航如果虧損,也不能說是全民虧損,頂多就是政府少賺或沒賺而已。畢竟虧損跟少賺是不同的概念,虧損是指實際收入低於成本,並不是獲利不如前就是虧損。
重點是,華航真的會虧損嗎?
空服員薪資上升,確實,華航營運成本增加導致政府得到的股東權益變小,但事實上,今年3月14日華航孫董事長對外宣稱獲利將比去年還高。假設今年獲利原預計維持去年的水準,稅後盈餘57億,另空服員罷工條件及所增加的營運損失假設如外界所說的30億,這些條件比對下來,恐怕今年股東權益就是少賺而已,如果政府股東權益少賺就是「全民虧損」,這頂帽子恐怕不僅扣大扣錯了,也顯得只是單純為反對而反對。
如果硬要說是全民虧損,那筆者還想反問,台積電跟華航都是政府投資,投資台積電的錢不比華航少,那為什麼工程師加薪,就不說是全民虧錢 ? 華航空服員加薪,就硬要說是全民買單呢 ? 那華航、中華電股票下跌,是不是也要譴責全民買單呢 ?
檢討空服員,不如檢討為什麼這間公司有22個副總25個協理,更實在!
*作者曾任國會助理,現為政治大學財政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