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0年》全世界最大的審查機器高速運轉,中國展現強大的「忘卻」能力

2019-06-04 12:30

? 人氣

30年前拍下六四「坦克人」,如今漸為世人遺忘,美國攝影師魏德納說「你不能逼別人認識歷史」,但「天安門事件永遠不會消失」。(美聯社)

30年前拍下六四「坦克人」,如今漸為世人遺忘,美國攝影師魏德納說「你不能逼別人認識歷史」,但「天安門事件永遠不會消失」。(美聯社)

關於1989年在北京的那一場事件,官方沒有任何紀念的活動。不過這句話雖然屬實,但卻過分中庸。真相是,在天安門廣場發生的一切,令這個國家每一年都會採取大規模行動,而這種行動或許可以更確切地稱之為「忘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6月4日來臨前的這一個星期,世界上最大的審查機器進入了高負荷運轉——自動運算法加上數以萬計的人力審查員形成一個巨大的拖網,在互聯網上清理任何有關天安門事件哪怕最隱晦的資訊。

被認為以太激進的方式逃避審查的人可能會被關進監獄——此前有一群人試圖用一個產品商標來紀念這個日子,結果被判處最高三年半徒刑。

僅僅是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上轉發相關的照片也能令你被扣留——而推特是一個被屏蔽的平台,大多數中國網民根本上不去。

幾個月前,我親自見證了當局為確保中國民眾絶不參與這件事的公共討論或者紀念活動,行動能夠徹底到何種程度。

在中國傳統的清明節——人們為已故親人掃墓和祭奠的日子——BBC安排了與一名老太太會面。她的兒子當年就是在第一批軍隊開進城之後不久,在天安門廣場北邊被子彈射穿頭顱。

Zhang Xianling
Reuters 2014年,張先玲在窗前向記者展示她兒子的照片。

像以往的每一年一樣,81歲的張先玲計劃帶著鮮花去那個寧靜的小墓園。當年19歲的王楠就葬在那個靠近頤和園的地方。但是我們發現,墓園到處都是安保人員,他們在監視這個家族墓碑。

我們被身穿制服的警員查問,他們檢查我們的護照和記者證件,也記下了我們的資訊。而張先玲女士則在警察的包圍下進入和離開墓園,以確保她全程遠離記者。

Chinese grave
BBC 張女士家的墳墓,她的丈夫和兒子都葬在這裏。

BBC的存檔資料當中,包括一分引人注目的紀錄。在那一系列的事件當中,王楠的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那段影片,每一幀都體現著拍攝者的英勇。影片顯示,士兵在前進,手上的武器舉在齊人高的位置,背景則是人群的剪影和燃燒的裝甲車。

影片還拍下了驚慌的抗議者,他們奮力騎著自行車,或者走著,將中槍染血的傷者抬往醫院。

但是對我來說,尤其深刻的是這樣一段簡短的講述。

「三名女學生跪在他面前,求他停止開槍」

到白天,全城仍然能夠聽見零星的槍聲。一名顯然受到震驚的英國遊客霍爾特(Margaret Holt),發現自己已經不甚明智地走入了其中一個20世紀具有象徵意義的瞬間。

「這個開槍為樂的士兵,他無差別地向人群開槍,而三名年輕女學生就跪在他面前,求他停止開槍,」她平靜地說,同時做出了祈禱的手勢。「然後他殺了她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