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戲劇性的發生,因為臺灣人在勞資的糾紛中,素來溫良恭儉讓。同時一向資方比較強勢,工會團體羽翼未豐,少有罷工之事,不像歐美國家罷工,在經濟社會中幾為常態。所以這一次空服員的罷工,是歷史的首次,自然成為臺灣特別有戲劇性的新聞。
至於說到戲劇性的結束,更是在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了。在6月24日淩晨正式罷工以前,作為資方的中華航空公司管理階層,毫無讓步之意。而且老神在在,全無強敵在前的戰鬥準備。一旦罷工以後,天下大亂(指華航公司的飛航太下),還不到24小時,資方放下姿態,成全了工會的要求,罷工是而結束。據說,華航空服員的罷工,影響了兩萬以上的旅客。其實華航空服員的罷工影響最大的是平面的媒體,編輯人員要隨著事態的發展,不斷的更新新聞的報導,結果,比罷工的空中服務員還累。
整個罷工事件,從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會員投票開始,到投票通過,再開始罷工,華航資方讓步,再到罷工結束….高潮迭起。 即使,身在廬山外面的新聞從業人員也看得眼花繚亂。而最後大團圓的結局,是由於林全內閣徹夜開會,同時撤換了華航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看起來新的內閣,還滿有作為,令人激賞。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同樣的協議,可以在罷工之前達成,罷工事件就可以避免。
根據《風傳媒》的報導,段宜康爆料說,當空服員在華航公司大樓前開始罷工靜坐時,在桃園機場Novotel旅館,華航公司高層正由資深副總楊辰主辦,總經理張有恆主持,為董事長孫洪祥辦歡送晚宴。以我們局外人看,只能下兩個結論,其一是華航公司高層對於罷工與否實在不在乎,可是給老長官辦歡送晚宴,是一件更重要的錦上添花之事。其二是,華航公司高層,以為華航空服員的罷工只是辦家家酒,不會成氣候。於是一旦罷工之後,前倨後恭,等罷工造成損害以後,才開始悔不當初的,也才開始亡羊補牢。
華航的新董事長何煖軒先生估計,此次罷工約造成新台幣五億的損失,外界更盛傳隱性虧損可能高達十億新台幣。而且更糟糕的是,中華航空公司損失不僅僅是五億元的新臺幣,而是賠上公司的信譽。乘客對於一個經常有勞資糾紛的公司,不可能有高信用度的。而且這一個信譽,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彌補和重建。
中華航空公司是企業嗎?是又不是:華航公司的股票,在臺灣證劵市場流通,可是實際上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官股。官股者,交通部的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航發會),持有約34%的股份,再加上中華電信,行政院開發基金和勞退基金。所以說,華航雖然是公司,實際是衙門。政府做企業,世界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在民營的公司總經理要受到董事會的督導,董事會也受到股東大會的監管。筆者有一位在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朋友,私下和筆者抱怨。他說:「你以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是那麼好當的嗎?如果你公司的業績和利潤不好,在股東大會裡,股東會罵娘的」。 中華航空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由林全內閣委任,至少,不會擔心在股東大會被罵娘了。
所以中華航空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都是官派,他們無需在董事會中經過授權,也無須向股東大會全體股東負責,自然,前任董事長的送別宴,有比華航罷工的事更重要了。
社會輿論對中華航空公司的營運,多有煩言,也有不少人希望對中華航空公司能有內部改革。而且筆者相信,只要是中華航空公司一天有政府官控,就一天難得改革。中華航空公司是政府還是企業,這才是問題的本身。
根據臺灣媒體的報導,華航新任董事長何煖軒在專訪中表示,在罷工的前六小時,傳簡訊給華航總經理張有恆,希望能夠告訴張有恆行政院、交通部有共識,願意接受空服員改回松山報到的訴求,但卻都得不到張有恆任何回應。據說,交通部長賀陳旦,當時也找不到張有恆。如果,何煖軒先生所說的是屬實的話,就難怪這一場罷工的戰役,華航大敗而歸了。
在西方的企業之中,強調危機的管理,以預防代替治療。可是以這一次華航罷工的例子,我們可能不需要作華航危機管理的檢討,因為華航的字典中,可能沒有「危機處理」這四個字。
*作者為美國註冊會計師,夏威夷中國日報社長和夏威夷中文電視華夏電視台榮譽董事長。本文原刊《夏威夷中國日報: 老張看美國》,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