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今年院長選舉鬧出喧然大波,這兩天的院士會議也眾所矚目。但報載中研院正研擬「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並在院士會議提出期中報告。中研院插手能源政策,個人期期然以為不可。
中研院是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為何不宜插手能源政策?原因非常簡單,細數中研院三十個所(中心),有任何一個專長能源嗎?
僅以負責該建議書的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主任王寶貫而言,是能源專家嗎?王寶貫是氣象學家,個人聽過他的演講,以數值模型展現雲的變化。在其專業領域,個人實為感佩。但氣象和能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中研究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是國內研究氣候變遷的重鎮,當然氣候變遷有相當程度是因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但環變中心的專長是在研究大氣中二氣化碳增加的後果,至於如何減碳則完全不是該中心的專長。但中研院各單位中,好像只有環變中心和能源搭上某種關係,所以王主任就被打鴨子上架發表根本不是其專長的「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
中研院對能源政策如此熱衷的幕後黑手到底是誰?不是別人,正是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但近年來李遠哲在能源議題上鬧得笑話還不夠多嗎?大家可參考個人在《風傳媒》上發表的「預言老失準,李遠哲能源建言宜謹慎」一文。可嘆中研院今日被李遠哲牽著鼻子走,對本身並不擅長的能源議題說三道四,贻笑大方。
今日減碳似乎蔚為名球風潮,但減碳談何容易?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署以來,全球不都汲汲於減碳?但二十年後全球每年碳排增加了30%,証明減碳極為困難。今日中研院不但要減碳,還要「深度減碳」,到底對世界能源形勢和台灣能源險境有沒有一點基本的了解?
台灣有什麼條件「深度減碳」?中研院大力鼓吹的「再生能源」正是地小人稠的台灣最不適於發展的能源。老實說,台灣真要「深度減」唯一的一條路就是不但不能廢核,還要大力增建核能機組,但該報告對此不敢置一辭。原因無他,李國師是帶頭反核的。
一方面要減碳一方面又要反核,難到不知道日本和德國在減核後為補足電力缺口都大力新建碳排最多的燃煤電廠嗎?不需要諾貝爾獎的智慧,也應知道兩者是背道而馳自相矛盾的。
中研院內臥虎藏龍,院士及研究人員中,在其專長領域極具貢獻並為泰斗者不在少數。但隔行如隔山,跨界討論非本身專長的領域就應兢競業業以免遺人笑柄。
中研院成立近九十年,在國內地位何等崇高,近日因人事紛爭聲名大墜已令人十分婉惜,但到底只是個人操守問題,目前染指的「能源」領域影響國計民生至鉅。今日夸夸之言,在日後必將一一現形,對中研院之傷害絕對遠過於區區人事議題。
中研院土中高瞻遠矚,諤諤之士正多,忍見中研院被少數人綁架把持提出建言替新政府荒謬的能源政策背書,陷全院於不義?目前不正是導正亂象的關鍵時刻?
*中國工程師學會環境能源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