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南海主權爭議,菲律賓向常設仲裁法庭提出仲裁,結果將在12日出爐。儘管中國一開始就態度強硬,拒絕與菲律賓起舞,強調不承認仲裁結果。但中國同時也展開一連串文攻策略,包括邀集各國學者召開國際研討會、與友好國家發表聯合聲明,以及結合海外僑胞和官方媒體發聲,不斷強調仲裁案無助於解決爭端,反而會使緊張情勢升高,並重申唯有透過雙邊談判,才能化解僵局。
廣邀學者 質疑仲裁不公
中國武漢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6月26日在荷蘭海牙聯合舉辦國際研討會,共有30位國際法學者出席。美國國務院前法律顧問索費爾(Abraham David Sofaer)說,南海爭議各方也經過談判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顯示南海爭端可透過談判解決,而且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法院不可就主權議題做出裁決,而且國際條約允許主權國家保留部分爭議,以外交談判途徑解決,這也顯示菲律賓單方面提出仲裁,對國際司法造成傷害。
獅子山共和國籍的國際法院前法官科羅馬(Abdul G. Koroma)則說,南海爭議牽涉層面太廣,問題相對複雜,談判是最適合的解決管道,也是實踐國際法的方法。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研究所教授高聖惕教授也表示,菲律賓沒有把核心問題交付仲裁,對於南海情勢毫無益處,甚至會加深中國與菲律賓兩國人民的誤解,也破壞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互信關係。
聯手盟國 進行政治宣傳
有了國際學者的論點支持,中國也與友好國家聯手,進行政治性宣傳。6月24日,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發布《塔什干宣言》,表達支持中國的立場。而中國與俄羅斯也在同月26日發布《中俄關於促進國際法的聲明》,指出「各國應本著合作精神,在國家同意的基礎上善意使用爭端解決方式和機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更意有所指,表示這項聲明有助於國際社會,看清南海仲裁背後的真面目。
動員僑胞 操作民間輿論
另外,中國也聯手海外華僑及報紙媒體,向民間傳達仲裁案違反國際規範的訊息,中共黨報《人民日報》4日刊出一則評論,直言南海仲裁案根本是場政治鬧劇。菲律賓華僑領袖戴宏達表示,菲律賓民眾在意的是經濟,對南海仲裁並不關心,因為仲裁結果不會為民生帶來利益;美國華僑吳惠秋則批評,美國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國,也不是南海區域國家,因此美國沒有資格說三道四。
Amazing. Full page ad by China's state-owned media, resembling an articl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Hindu. pic.twitter.com/geeBYUwaaA
— Dhruva Jaishankar (@d_jaishankar) 2016年7月7日
仲裁結果不利己 預留下台階
中國對南海仲裁案的態度始終如一,即是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三不政策」,不過中國宣布在南海進行軍演,發動武力威嚇攻勢外,還動用官方與民間管道,強力宣傳仲裁案的不公,也透露出中國對仲裁案結果的擔憂,倘若仲裁結果偏向菲律賓,至少中國還有學者及盟邦的背書,並留給自己一個下台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