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雄觀點:台灣的亂象始於失敗的教改

2019-06-23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我們極力去討好迎合年輕的世代,我們同時也是在揮霍他們生命的資本。(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當我們極力去討好迎合年輕的世代,我們同時也是在揮霍他們生命的資本。(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灣今日的亂象,不論是政治的紛擾,社會的失序,亦或是家庭的疏離,最根本的兩個罪魁禍首是:法治的不彰與道德的失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這兩者,都跟過去20多年來失敗的教改,息息相關。

台灣的教改走到今日,倘蓋棺論定,大多數的家長與教師都認定這是一個失敗的政策,李遠哲也曾為此公開道歉。 

關於台灣教改的亂象,坊間論著已多,我無意在此贅述。但筆者以為台灣教改產生最大的兩個後遺症就是:反骨投機的假自由主義,以及膚淺取巧的偽實證精神。

先談前者。台灣教改的本意原是要減輕升學壓力,發展全人教育,主事者,所師法的是西方的自由主義精神。

因此在教改的過程,特別強調個人的自主權以及思想的解放。但是,卻忽略了自由主義另一重要精神,就是法治的規範。

不幸地,台灣教改把「行為自由」與「人格自主」無限度的擴張,但在「社會法治」與「道德倫理」卻大幅潰退。

因此「尊重」與「教養」在學校與家庭,逐步失守,以至成就了一批崇尚「反骨投機」的假自由主義的年輕世代。

再者,台灣的教改強調多元教學,其本意是希望能因材施教,快樂學習,所師法的是西方的實證主義精神。

因此在教改的內容,特別強調自我感官的經驗認知與課程知識的連結。但是,政治的干預卻影響了課綱內容的客觀性和實用性,以及與國際化的接軌。

其結果就是,教改導致台灣學子本土意識高漲,技職教育式微,但國際競爭能力卻不斷下滑。

這種走偏鋒充滿政治角力的教育改革,弱化了學生的思辯能力,謀生技能,以及求真求實的精神,以至產生了一批充滿「膚淺取巧」的偽實證精神的太陽花世代。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這一批批經歷了台灣教改上來的年輕世代,進入社會與政壇以後,慢慢在台灣塑造了一個「跟風」式的淺碟文化,而且下行上效。而其主要的特徵就是上述的假自由主義,與偽實證精神。

不幸地,當我們極力去討好迎合年輕的世代,我們同時也是在揮霍他們生命的資本。

最典型的假自由主義,當屬以「維護本土政權」為最高核心價值的台獨覺青(或老青)。他們容不下立場不同的言論,在網路上或現實中,極盡誣蔑霸凌,卻無法理智說理,尊重民主的異音。

而將偽實證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當屬如吳子嘉之流的媒體人物。他們以不實的民調與爆料來順遂特定的政治目的,屢屢被告卻屢敗屢犯。這無異是把媒體的貞操拿來自我作賤,其人格之卑劣,可見一斑。

此影響所及,見諸於外部維繫社會安定的法律當中,台灣處處可見取巧的立法,公然的玩法,投機的執法,以及恐龍的判法。導致台灣的法治不公不彰,人民對司法極度不信任。

更深層的,則是傳統倫理道德的全面潰敗,使得是非標準模糊,善惡難辨。我們與惡的距離和與善的距離往往只是一線之隔,端賴個人感官經驗的認知與政治立場的偏好。

如此一點一滴,台灣失敗的教改,逐步鬆動了維持我們社會安定的兩大支柱:法治與道德。

我悲觀的預測,倘若不思改革,我們的自由與民主,必然岌岌可危。

如果我們持續放任意識形態不斷地激化與升高對立,我們所引以為傲的自由與民主,有一天終將會因為無法容忍彼此不同的言論與政治立場,而逐步(或正在)走向獨裁化,專制化,與集權化。

今天台灣要撥亂反正,唯有回歸法治與道德。

主政者必須把這兩大支柱,重新放進教育的核心價值。因為少了法治與道德,自由與民主只是變裝的獨裁與專制。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志雄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