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民進黨提名現任總統蔡英文繼續參選連任。與八十多天前相比,蔡英文的民調上升了不止一個層級,也成功逆轉了原本民調領先的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外界的分析多集中於蔡英文擁有行政資源而賴清德選戰策略有誤,民進黨大部分派系團結在蔡英文周圍而賴清德成為孤家寡人,甚至是美、日明顯月臺蔡英文等幾個方面。但另有分析認為,真正讓蔡英文拉開差距的,是初選時發生在香港的「反修例(反送中)」運動。對此,筆者持保留觀點。
民進黨初選時程兩度延後,剛好「趕上」了香港的「反修例(反送中)」運動,這也被視作對岸無意中送給蔡英文爭取連任的一份大禮。中時在名為《香港,民進黨撿到的衝鋒槍》的評論中指出,抗爭反映了港民和內地認知的巨大落差,而隨著大陸民族主義更加高漲,面對民進黨和「港獨」合流的雙挑戰,北京顯然寧硬勿軟。而隨著陸港關係陷於緊張,蔡英文也有了跟大陸隔空強硬喊話的機會,在未獲當事方回應的情況下「出口轉內銷」,成功爭取了一波版面。
針對「香港修例」所引發的爭議,多維的分析是,事情的原點本是2018年發生在台灣的潘曉穎命案,但後來遠遠脫離了起點。實際上「逃犯條例修訂後的草案,將增加香港與大陸、澳門、台灣之間的引渡協議,但此次遊行卻打出‘反送中’的旗幟,只將矛頭對準大陸」。「送澳」、「送台」自然不會有爭議,但「送中」爭議卻很大,很明顯反對者所反對的是背後的「中」字,而並非修例本身,這也成為該事件能夠影響民進黨初選的重要原因所在。
華人社會屬於同一語境下,兩岸四地隔著又很近,很容易相互影響。臺北市長柯文哲說,香港「反送中」遊行讓台灣政治人物的民調在一個月內大幅震盪,如今距離投票還有7個月,「可以發生7次香港事件」,從這個角度去看,假使蔡英文因香港事件贏得初選,是否還有如此好運憑藉突發事件贏得大選?恐怕是一個問題。將連任寄望於外在因素而不是自身政績,不管是寄望於突發事件還是其他博弈方,恐怕都不是穩妥的選擇。
風傳媒專欄作者吳程遠刊發《與香港同舟共濟,看不見台灣的覺醒》一文,比較了港臺之間的差異。吳文指出,「即使香港特首並非直選產生,但面對上百萬民眾走上街頭,林鄭月娥還是選擇了低頭退讓。反觀民選總統蔡英文,面對以公投表達對核能支持、反對日本核食進口等公投法案的強大民意時,仍以「能源政策不變」強行外運核四燃料棒,並以降低日本農漁產品輸台關稅向日方自懲罪己,來證明自己絕不在民意壓力下屈服的堅定意志」。文章最後總結道,香港羡慕著台灣所擁有的一切,但民進黨為了永續執政,實施了「民主社會中駭人聽聞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