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鄂圖曼帝國攝影師帕斯卡•薩巴赫(Pascal Sébah)生於伊斯坦堡,其父是敘利亞禮天主教徒,母親則是亞美尼亞人。薩巴赫一生作品無數,為鄂圖曼社會史研究留下了珍貴的素材。而其中有張1870年左右的大馬士革婦女照,在中國人看來,則有那麼一點異曲同工的熟悉感。
相片最右邊的婦女腳穿厚底鞋,乍看之下與滿人的花盆底旗鞋十分類似,然而這其實是鄂圖曼貴族婦女的流行鞋款,土耳其名為nalın,阿拉伯語則稱قبقاب(Qabqab,模擬其走路發出的聲音而來)。其本是浴室裡的防滑拖鞋,後來才演變為貴族的裝束,是突厥人繼承羅馬帝國遺產的變體;無獨有偶,花盆底也是滿人入關接觸到漢文化後才催生的產物。
厚底鞋的歷史
縱觀歷史,厚底鞋不是東西任何一方的文化專利。早在古希臘時代,悲劇演員便會在舞臺上穿厚底鞋,以增加其莊嚴感;古羅馬人則將厚底鞋作為浴室專用的防滑涼鞋。而文藝復興初期,厚底鞋更作為威尼斯的特產,在歐洲各地流傳,成為婦女的時尚鞋款。各國王室中,則以西班牙貴族婦女最常穿厚底鞋,配上長裙,顯得身材更為高聎;教會也十分贊成王室婦女穿厚底鞋,如此一來便可降低其「放縱跳舞」的機會。
而中國的厚底鞋始於木屐。其功能相當多元,不僅能充當雨鞋,也是名士與平民的日常裝束,例如東晉便有謝安聽聞淝水之戰的捷報後,興奮地踢斷了木屐的記載;直到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回、四十五回裡也有描述寶玉穿木屐的情節。明代定陵的出土物中,孝靖皇后棺內便有尖足鳳頭高底鞋陪葬,足見中國穿厚底鞋的傳統並非由滿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