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 如何理解Facebook貨幣Libra「非比尋常的特權」?

2019-06-26 05:50

? 人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Facebook成為數位貨幣的IMF?

Libra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儲備資產管理政策,亦勾起無限政治聯想。

作為國際貨幣基金(IMF)與國際清算銀行(BIS)記帳單位與儲備資產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 SDR),就是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超主權「準貨幣」。爬梳SDR與IMF發展史,對Libra頗具參考意義。

作為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的核心,IMF在肇建之始就面臨極大的挑戰。一戰與隨後的經濟大蕭條,摧毀了戰前金本位賴以運作的各國互信基礎,而二戰後滿目瘡痍的歐洲百廢待舉,民窮財盡。

美國身為戰勝國盟主與最大金主,其龐大的工商實力與美元援助是歐洲復興的關鍵。當時西歐對美國有極為龐大的貿易逆差,處於總體需求大,生產力不足,美元高度短缺的失衡狀態。西歐諸國既要維繫本國貨幣釘美元、美元釘黃金的固定匯率,又要維持國內的複員就業率,又必須持續向美國進口民生物資與工業設備,要防止資本流出推行高利率緊縮政策在政治上又不可能,勢必得在本幣貶值與自由匯兌之間做出抉擇。維持這個局面,需要高超的外交手腕、務實的金融操作與明智的政治妥協,但這並非剛成立的IMF的能力所及。

身處大英帝國體系核心的英國,亦面臨極為嚴峻的失衡。為了抵抗納粹德國,英國於二戰中不斷向英帝體系成員國與殖民地發行英鎊公債籌措軍費,並不斷消耗美元外匯儲備向美國購買武器設備。布雷頓森林體系創立之時,英國的境外資產大幅下降,以英鎊計價的外債高達35億英鎊,境內美元與黃金儲備餘額卻僅約5億英鎊,實已處在國際收支危機(balance of payment crisis)的邊緣。

1946年美國向英國提供一筆37.5億美元的貸款,附帶條件是在1947年恢復經常帳下按一英鎊兌4.03美元的官價自由匯兌,苦無選擇的英國依約如期開放,沒想到在六周之內,美元外匯就幾乎被提清,只好重新進行資本管控。本來打算在自由匯兌的張本下一舉打破大英帝國貿易體系、擴大全球市佔率的美國,只好接受必須對西歐紓困的事實。美蘇冷戰在1948年展開,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金援西歐自由陣營就成為政治、國安、經濟上的必要舉措,從而讓美元源源不絕地流往境外,加上共產主義國家為避免資產被美國凍結,紛紛將美元資產轉存倫敦,意外催生了歐洲美元(Eurodollar)市場,讓倫敦在英帝餘暉中延續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另一方面,1950~60年代的法國亦面臨內外交逼的政經失衡。深陷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泥淖的法國,請出二戰英雄戴高樂將軍「二進宮」主持國政,軍費開銷讓法國央行被迫為財政赤字融資,耗盡三分之二的儲備仍難挽狂瀾,幣值一貶再貶,僅能勉強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時任戴高樂政府財政部長、後被譽為「歐盟憲法之父」的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看到美國因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而毋須擔憂國際收支失衡,曾將這份獨特優勢譏評為「非比尋常的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