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是「小打小鬧」、很快就會過去的「日韓貿易戰」,隱然已有升級擴大的態勢,逼得美國已不得不介入;日韓貿易戰固然讓台灣廠商短期可能受惠,但全球出現這種拿出口管制當武器的「斷供應鏈癮」,卻是對台灣極度不利,只能期待這種「癮」不要再擴散,否則台灣必須加倍付出「買保險」。
日本是在7月初對出口到韓國的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以及氟化氫等三種半導體製造原料及戰略物資進行管制,這些材料是韓國三星、樂金、SK海力士等科技大廠,生產半導體、記憶體、OLED面板的必要材料。雖然外界多認為與韓國法院3月判決,包括新日鐵住金、三菱重工業等日本企業須對二戰期間強徵的韓國勞工賠償有關,但日本政府抵死不認,強調是因為韓國把這些重要的材料「不當出口」。
日本會選上這3項材料,顯然經過精心計算;這些材料出口值不是非常大,管制出口對日本經濟影響微乎其微,但這些材料卻是生產半導體的重要關鍵材料,而且日本掌握全球7-9成的市占─也就是說,日本選一個對自己幾乎沒影響、韓國企業很難或甚至無法從其它國家取得替代品的材料下手,一拳就擊重韓國廠商的要害。
日韓幾次接觸,日本方面毫無放鬆軟化的跡象,甚至傳出日本政府有意把南韓從友好國家經濟的「白名單」中剔除,如果成真,將有上千項的日本輸韓商品受到出口管制,日韓貿易戰將擴大升級。貿易戰爆發初,韓國曾向美國求救,美國未作反應;韓方一度揚言要對日本祭出報復,但至少一招半式都沒有,顯然尚未找到可讓日本有感的「痛點」。
即將出訪日本與韓國的美國新上任的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迪威,雖然表示「不會出面調停」但也說「美國希望雙方好好坐下來談」,而以日韓俱為美國在亞洲重要盟邦所言,美國當不會放任日韓矛盾擴大,也因此外界會認為美國助卿訪日韓,當然是為調停貿易戰紛爭。
日韓貿易戰的後續發展,當然值得台灣密切注意,因為台灣是這場戰爭中重要的「利害關係人」,台灣的經濟與產業高達67%整個在全球價值鏈中,是經過WTO(世界貿易組織)「認證」的全球第2高,日本與韓國是台灣密切的供應者與競爭者。不過,對台灣最重要的影響,不會是日韓紛爭對那家廠商(如台積電)營收挹注多少,或是那些廠商可有轉單效應(或相反面的因韓商供貨減少帶來的衝擊),而是一旦供應鏈成為各國政府,基於政治、外交目的習以為常使用的「武器」時,台灣將因此受害慘重。
從80年代之後隨著全球化擴大與深化、逐漸形成的全球供應鏈體系,能運作的關鍵在一個從未形諸文字、卻一定存在的默契─甚至是承諾:不能隨意對供應鏈斷貨。兩國即使有貿易紛爭,「要打架」也有一定的規矩可循,例如以「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名義發動調查、提高關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