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來鴻》瘋狂之海與音樂的救贖

2016-08-09 06:50

? 人氣

當「獨立寒秋」把招生海報貼上街頭,一些人正走在危險的人生邊緣上,隨時會掉進深淵。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的秦珊珊,直到文革爆發母親被遊街示眾,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個仍在坐牢的蔣匪幫營長。繼父進門,因無處安身而準備自盡的秦珊珊,幸好在碼頭邊發現那張淡綠色的招生海報。能拉一手好二胡的黃為儀,是從新疆跑回來的「通緝犯」,他在那張淡綠紙頭前站得兩腿凍麻,終於找到了一條活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同登上一艘救生船,一群有文藝才能的青少年將各自生命的軌跡交匯在一起了。胡發雲說:「這些十四五歲到十八九歲的少男少女們歷經那麼多於他們的年齡來說是太過於殘酷的打擊與折磨後,仍在苦苦尋找理解、溫情,尋找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自己的生存之路」。

這部小說的副標題叫做「青春的狂歡與煉獄(1966—1967)」。因為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所以此書展現較多的是「狂歡」部分,其中有大量關於音樂演出的激動人心的描寫,還有感人至深的友誼與愛情。有人因此批評說,反思文革罪惡的作品不應該寫得如此「詩意」。

年輕的胡發雲拉奏小提琴。(作者提供)
年輕的胡發雲拉奏小提琴。(作者提供)

曾在湖南鄉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裡做過演員,我的經驗告訴我,在文革時期的文藝演出隊裡,《迷冬》所描寫的詩意是真實地存在過的。只是我們貧困鄉村的文藝隊,其音樂就像白居易在《琵琶行》所寫的:「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而胡發雲筆下湖城精英才俊的高水準文藝演出,其「詩意」如同潮水般洶湧。正因為該小說的詩意如此濃郁,富有內涵而又浪漫靈動,這才強烈地吸引我穿越時空去投奔那艘難民船,去尋找那久違了的青春悸動與藝術之美。

我因此想起獲奧斯卡獎的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這部經典作品在描寫納粹集中營的猶太難民時,成功地使用了「喜劇」形式去包裝悲劇,讓人們在殘酷的屠殺現實中,仍然看到智慧、笑容、愛與溫暖。而中國文革則是一場歷時十年的全國性政治運動,無論現實怎麼瘋狂恐怖,善良的人性仍未泯滅,年輕人依然會相愛、會歌唱,會演繹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命運畫卷。

紅歌音樂的來源及救贖功能

借小說中著名劇作家宮克之口,胡發雲表達了他對音樂的見解,說:「音樂是保存這個世界真善美的最後一塊園地。」當人們聽到某段美妙的樂曲,如同陽光灑滿心間,春雨滋潤土地,甚至會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所謂「救贖」就是一種心靈的釋放與洗滌,對於陷入困境的人,音樂具有一種精神解救的作用。

《迷冬》一書中,樂曲旋律迴響始終,其中既有作者最為欣賞的西洋古典音樂,更有大量在文革時期流行的革命歌曲。那麼,被稱為「紅歌」的文革音樂,怎麼能救贖那些在瘋狂之海上沉浮的年輕人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