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你會在死者生前說這些話嗎?」何不生前就辦後事!「葬禮派對」在英國越來越流行

2019-07-21 13:30

? 人氣

鄧永鏘爵士去世時只有63歲。(BBC)

鄧永鏘爵士去世時只有63歲。(BBC)

邁克爾.赫布是美國西雅圖「死亡晚餐」組織(Death Over Dinner)的創始人。這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其宗旨是鼓勵人們在晚餐聚會時談論垂死和身後之事。

赫布40歲生日前不久與相處多年的女友分手。他不想一個人過生日,於是給50位至親好友發了電郵,邀請他們參加自己的生日派對。其中,有40人立即回復,表示願意參加派對。

「葬禮派對」「死亡晚餐」

赫布的好友們一商量,決定乾脆給赫布搞一個「葬禮派對」,因為平時他們把赫布戲稱為「死亡先生」。一開始,他們只想借此搞笑一下,並不是認真的。但隨著葬禮籌劃工作的進展,很快變得一本正經起來。

「葬禮」那天,赫布白衫素裹,躺在一個為他量身定做的無蓋棺材裡。他要在棺材裡一動不動躺三個小時。然後,再由護柩者把棺材抬起,放在一個黑暗的屋裡。屋裡只點一根蠟燭。

赫布事後回憶說,他能聞到抬棺材人口中強烈的威士忌酒味。赫布表示,他知道他們喝酒是為了壯膽,否則會感到害怕。

「葬禮」時,赫布的一名女性朋友儘管知道這不是真的,但看到赫布躺在棺材裡一動不動,還是忍不住哭了起來。

朋友們開始致悼詞。其中一位朋友說,「我擔心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我有多愛你了」。

赫布15歲的女兒是最後一個致悼詞的。「她把手放在我身上,發表了一份感人至深的悼詞。在悼詞中,她表達了對我的愛,我作為一個父親對她意味著什麼。所有人都哭了。」

通過這次經歷,赫布對人生有了新看法。現在,他覺得自己就像有了第二次機會一樣,知道如何改進人際關係,以及修補過去40年來的一些錯誤。

「生前辦後事」越來越時尚

根據英國一個葬禮組織的統計,這種在生前辦後事的做法在英國也越來越流行。

而在有些國家,比如韓國和日本,給活人舉行葬禮已經悄然盛行。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整個活動的中心人物仍然在場,可以聽到別人對他的真實評價。

2009年的一次相關調查發現,如果連續一個星期,每天能用5分鐘時間思考一下死亡,則能減少一些抑鬱的想法。

活時辦葬禮不僅挑戰了傳統的葬禮文化,也打破了死亡這個禁忌話題。

來自英國約克的威廉姆森從事喪葬工作已有30年。今年晚些時候,他計劃推出這種為活人辦葬禮的形式。

威廉姆森表示,以他從事喪葬多年的經驗來看,親朋好友在葬禮上所說的話往往讓他印象非常深刻。

有時,威廉姆森問一些來客:「你會在死者生前說這些話嗎?」通常他們都會說,不會。於是他就想,那為什麼不能在人還沒去世前辦一場葬禮呢?讓他們聽聽人們真實的心聲。

親歷葬禮

28歲的喬治婭目前自願幫助人們舉辦 「活人葬禮」。這一靈感來自於她自己祖父的葬禮。喬治婭記得祖父的葬禮來了許多人,讓她十分感慨。她不禁在想,要是祖父能知道有這麼多的朋友來看他該有多好啊!

一年過去了,喬治婭共幫助組織了六個這樣的葬禮。她認為與傳統葬禮相比,這更有意義,因為整個事件的主角可以在場,親歷葬禮。

2016年,湯姆的祖父重病在身。醫生說他大約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光。湯姆的祖父大膽地提出,要在去世前組織一場慶祝派對。

24歲的湯姆參與了祖父「葬禮」的組織活動。大約80人前來參加葬禮,他們還請了一名攝影師、搭了一個舞台、弄了一些滑稽道具等。

湯姆表示,這樣做的確需要勇氣,因為你知道自己就要離世。他說,「這有點讓人難以置信。給活人舉行葬禮,讓死亡的事實來得更真切。」

但是,這是他祖父的心願。而且,湯姆可以看出他祖父這一天很開心。

鄧永鏘爵士
AFP 鄧永鏘爵士去世時只有63歲。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湯姆祖父一樣幸運。旅英的香港著名商人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2017年8月29日病逝。

有消息稱,鄧永鏘病逝前知道自己健康欠佳,可能將不久於人世。因此,他曾向至親好友發出邀請,希望他們9月6日能到倫敦一家酒店聚會,並借此機會與朋友道別。

但遺憾的是,鄧永鏘最終敵不過病魔,提前離世,未能實現與親友最後道別的願望。

多一項選擇

2006年被診斷出前列腺癌的威爾士的商人卡斯(Keith Cass)今年4月離世前一直在威爾士和英格蘭為普及前列腺癌知識努力。為此,威爾士王子查爾斯還為他頒發了大英帝國員佐勳章(MBE)。

去年年底,當卡斯得知自己只有幾個月生命時,他有了一個主意。他決定對外公開出售自己葬禮派對的入場券,並為自己的 慈善組織紅襪子 (The Red Sock)募款。

卡斯希望辦一場別開生面、與眾不同的「最佳葬禮」。

卡斯最終還是沒有等到自己的葬禮。去世後,他的子女滿足了父親生前的願望。葬禮請了喜劇演員和樂隊,還提供各種冷熱食品和飲料:包括啤酒、香檳、龍蝦等。

卡斯曾計劃能夠募集50萬英鎊的善款,讓更多英國人了解前列腺癌,以及如何防治。

劇院葬禮體驗

英國劇院和戲劇界似乎也順應了這種潮流,為人們提供葬禮體驗,讓參加者體會一下參加自己葬禮的感受。

負責葬禮體驗的劇院負責人馬丁表示,為了讓葬禮體驗更逼真,他和同事們一起修造了一個墓地、小教堂和停屍房。

每個希望體驗葬禮的客戶需要坐下來與工作人員一起討論的他們葬禮安排,包括在葬禮上選擇朗讀哪些讚美詩等。

然後,「死者」被送進停屍房,進行整容化妝。「死者」被放入棺材中,但棺材上面留一個孔,以便他們可以看到葬禮的活動。

來參加葬禮的賓客會把他們的悼詞寫下來,掛在一棵紀念樹上。整個過程將持續25分鐘。 然後,棺材被入土,降至1.8米深的墳穴中。

馬丁說,有時這種戲劇葬禮體驗會出現非常感人的情景,讓你永生不忘。

但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用「葬禮」這個字眼。有些人更願接受「送別派對」這樣的字眼。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臨終關懷課程講師格林表示,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後世安排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化。

前面提到的喬治婭表示,當人們知道她為人們組織生前葬禮時,許多人會表示驚訝,稱不知道還可以這樣做。

至於是否每個人都願意在活時參加自己的葬禮,那完全取決於本人了。但至少,它給人們提供了又一種選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