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披著愛國外衣的民粹 趙薇風波

2016-08-13 06:40

? 人氣

自此,趙薇事件引發的輿論喧囂,開始變得涇渭分明。一邊是共青團和軍報帶領的堅決抵制派,以「一切傷害民族感情的行為都會受到清醒民眾的反對抵制」;一邊是抵制不冷靜愛國派,一旦「愛國」走向抵制洋快餐,變成砸蘋果手機,反而會成為撕裂共識的標籤。隨著官媒的降溫與引導,沸騰的輿論終於趨於冷靜與理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趙薇發佈微博稱,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並對網民道歉。
趙薇發佈微博稱,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並對網民道歉。(取自趙薇微博)

喧囂背後的民粹本色

透過現象看本質,趙薇事件的發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在於,作為公眾人物的趙薇恰好有「暗礁」和「明礁」,比如曾身穿日本國旗、選用爭議演員、有強大的資本作為後盾等。任何一個元素,都會成為加速事件走向極端的催化劑,也讓網友更加理直氣壯地亂扣帽子。

再看趙薇事件的必然性,不外乎「民粹」二字。因為民粹,可以不由分說地給某一爭議藝人扣上「台獨」的帽子,並美其名愛國、維護民族感情;因為民粹,所以罔顧基本事實,將趙薇妖魔化為有著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並意欲除之而後快;再因為民粹,就將己方的違法犯罪行為視作大義凜然的義舉,並昭告天下、廣為宣傳。

很多人狐疑,從四年前反日遊行的打砸搶燒,到現在對趙薇的集中撻伐與抵制,為何大陸民眾的心態與智識,未能變得從容與成熟?鄂蘭在《反抗平庸之惡》中給出振聾發聵的解釋。

中國反日大遊行
2012年的中國反日大遊行。(取自Getty Images)

在鄂蘭看來,最大的為惡者是那些從不思考所做的事情,並對此從不記憶的人,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擋他們。對人類來說,思考過去就意味著在世界上深耕、紮根,並因此安身於世,以防止被發生的事情—時代精神、歷史或簡單的誘惑捲走。所以,最大的惡不是根本,而是沒有根基,因為沒有根基就沒有界限,於是到達無法思慮的極端並席捲整個世界。

對群體行為的解剖,還有來自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Gustave Le Bon)的《烏合之眾》。在群體中的個人不再是自己,於是變成一個不受個人意志支配的玩偶。「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異性質被同性質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佔了上風。」

民族主義和愛國情緒的確是最容易起到「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一種情感。從四年前日本購買釣魚台風波到近來的南海仲裁案,中國執政者確實需要民間的力量來加固不妥協、不退讓乃至同仇敵愾的態度和立場,但愛國若不再單純,淪為極端民族主義和民粹繁衍生息的溫床和工具,對執政者而言,將異化成一種慢性毒藥而非爭取外交空間的籌碼。

趙薇換角戴立忍,不應視為突發事件。(取自趙薇微博)
《沒有別的愛》導演趙薇(右)與前男主角戴立忍。(取自趙薇微博)

回歸趙薇事件本質,僅管抵制者自始至終都揮舞著愛國的旗幟,但圍觀者並未從中感受到一絲的民族大義,反而充斥著情緒化言語,如迫使戴立忍表達立場、承認是中國人等,不過再次曝露官方話語體系中的「文化自信」顯得多麼蒼白。

還記得被逼捐的馬雲?因挺日貨招致小米抵抗潮的雷軍、汶川賑災捐人民幣200萬遭炮轟的王石、被指責「是不是中國人」的馬來西亞歌手梁靜茹,以及在北京閱兵當天因曬娃被痛罵的藝人范瑋琪。在民粹戾氣的面前,這些獨特的個體早已淪為一個個僵硬的符號,他們無意或根本無措的行為,最終不過是一部分人宣洩負面情緒的箭靶。

由此觀察,趙薇並不會是捲入民粹主義漩渦中的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人。對於以大國姿態崛起的中國來說,應該警惕的,不是趙薇,也不是戴立忍,而是整個國家和民族被一種狹隘、偏激的愛國情緒所綁架。幸運的是,許多理性的聲音拒絕被該種情緒所浸染;不幸的是,這種情緒依然擁有廣大的市場。中國的複雜,盡在其中。

*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9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