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選前就拋出「新南向政策」,從520至今已近三個月,期間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雖針對「新南向政策」做過多次發言,表示「新南向政策」其目標即為建立人才培養與產業的完整系統,是要把東協變成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進而開拓東南亞市場,建構以人為本,雙向互動的經濟戰略,但整體內容仍然空泛,缺乏整體的政策思維及具體的政策作為。
吾人認為,蔡英文政府必須先釐清台灣目前的經濟轉型困境,才有助從台灣整體經濟的大戰略中,進一步思考「新南向政策」的定位及策略。畢竟,對外貿易政策的開展,除經貿要素誘因,政府必須提出願景及策略方向。即便蔡英文政府所提「新南向政策」其立基點是好的,認為台灣不能單靠中國大陸市場,應該要做全球佈局,且藉由東南亞及南亞市場將近20億人的強大「人口紅利」,做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以利台灣有效掌握新興市場成長機會,進而促進整個台灣產業轉型。但就目前來看,蔡英文政府欠缺以宏觀格局全面性的構思發展策略,似乎是以頭痛醫頭式的方式,來逐步構建「新南向政策」的雛形。
其實,早在1994年,李登輝政府通過第一期的「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至2015年為止已公布第七期。其內容與蔡英文政府所提的「新南向政策」大部分的政策內涵相似,其中製造業及投資方面要點從90年代的政策綱領就曾提及,而2015年貿易局公布的第七期政策內容,亦與目前宣示的內容包括投資東南亞基礎建設、技職合作及推動觀光醫療等計畫類似。由此觀之,所謂的「新」南向政策其實早已存在,且持續推動多年,而「新」與「舊」的差別,除了區域擴大至南亞外,僅是受重視的程度以及政府投入資源多寡罷了。
再者,依據黃志芳的說法,「新南向政策」的目標國包括東協十國及南亞六國,各國風俗民情以及政經體制差異甚大,若無深入研究,而以無差異地方式或政策準則展開互動交流或進行投資規劃,猶如羊入虎口般,風險大增。尤其,近期蘇治芬事件、台塑遭越南政府重罰事件,確實造成部分人士對於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充滿不信任感,甚至認為「新南向」已是「新難向」。蔡英文政府必須認清,「交朋友」不能僅是單方面空談,亦不能躁進,方法及準則必須要有差異化,用「心」與之交往,否則對方很可能根本不理睬,進而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吾人認為,政府之於產業的職責在於,提供企業當地相關資訊,建立企業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平台,整合政府及產業資源,促成廠商跨業及跨國合作。此外,亦建議政府在推動「新南向政策」除要加強協助產業的政策力道和機制外;務必協助業者深入了解這些東南亞以及南亞國家的風俗民情以及政經體制,進行總體的政策分析。以往台商乃採取個別單打獨鬥,逐水草而居的做法,為台灣,以「產業國家隊」的方式集體作戰,使有助於我國產業海外佈局。
或許真誠如,中經院新任董座胡勝正所言「開拓新市場本來就會有報酬與風險」,依照過去的經驗顯示,投資東南亞確實有相當風險,但政府若能出面積極協助,提出全面性有系統的配套,例如協商投資保護協定,或許能一定程度降低廠商投資風險;同時協助產業更多了解當地的法令,提供諮詢,有助廠商進入當地之後,減少摩擦。
當前處於全球化競爭,我國唯有深化與全世界連結,才有助台灣經濟轉型,解決目前困境。蔡英文總統多次提出我國可藉由「加入TPP」搭配「新南向政策」相輔相成來協助台灣產業擴大市場,以有別過去靠單一市場與單一產品出口的模式,而能轉型成功,確實是可行之道。雖然近日國內對於「新南向政策」有些許疑慮,認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有其現實阻力,但政府藉若能此機會以更寬廣的視野,全面地瞭解我國、TPP各成員國、東南亞及南亞國家之需求與強項,將有助政府提昇政策效率,重新形塑「新南向政策」之內涵與策略,以為將來的自由貿易協定做好準備。至於「新南向政策」抑或「TPP」通不通,行不行,如前揭所述有「心」就會順利暢通,亦不「難」行。
*作者為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