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芬專文:邁向轉型正義的崎嶇之路

2016-08-23 06:40

? 人氣

德國國寶級演員布卡克萊斯納憑藉《大審判家》奪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為個人榮耀再添一筆。(《大審判家》劇照,安可電影提供)

德國國寶級演員布卡克萊斯納憑藉《大審判家》奪下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為個人榮耀再添一筆。(《大審判家》劇照,安可電影提供)

讓我們盡最大可能正視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聯邦德國前總統 理查.魏茨克(Richard von Weizäcker)

1961年耶路撒冷舉行審判負責起草「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 Final Solution)的納粹高官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審判庭。以色列能順利逮捕到躲藏在阿根廷的艾希曼,主要歸功於當時任職於西德Hessen邦的檢察總長弗利茨.包爾(Fritz Bauer, 1903-1968,即改編史實的電影《大審判家》主角)所提供的重要線報。包爾的雙親都是猶太人,但他自己是無神論者。他從年輕時,就非常關心政治,並於1920年加入社民黨(SPD)。1933年他參與全國大罷工,結果被送進賀依貝格(Heuberg)集中營八個月,接著再被送到戰俘營監禁,直到那年底才獲得釋放。隨著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日增,他先移民到丹麥,後來又移民到瑞典與Willy Brandt一起辦雜誌,從事反希特勒運動。1949年,包爾重新入籍西德,開始在司法界擔任主管工作。1956年他受邀擔任Hessen邦檢察總長(Generalstaatsanwalt),工作地點在法蘭克福。就是在他積極運籌帷幄下,法蘭克福緊接著耶路撒冷大審判之後,也於1963年12月20日至 1965年8月20日展開審判奧許維茨(Auschwitz)集中營納粹戰犯的重要工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換言之,讓耶路撒冷與法蘭克福大審可以順利上路,背後真正的靈魂人物是同一人:弗利茨.包爾。然而,1965年,當第二十個終戰週年紀念來臨時,法蘭克福納粹審判尚在進行中,西德聯邦政府對此卻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前一天(5月7日),總統Heinrich Lübke在慶祝漢堡商會(Handelskammer)成立三百週年的致詞上,也完全不提二戰與納粹大屠殺;取而代之的,卻是抱怨老百姓將祖國之愛與鄉土之情視為無物。

在這樣強烈反差的政治氛圍裡,大學生紛紛上街示威,表達對執政當局以政治威權阻撓轉型正義工程開展的強烈不滿;他們也高度質疑、批判父祖輩在二戰期間的不當作為。映照著政治高層對納粹過往的噤聲不語、甚至懷有相當強烈的防衛心理,大學生的抗議活動最終釀成了激烈且為時超過十年的「六八學運」。

「六八學運」帶來的壓力,終於讓西德政治有了改弦易轍的契機。1970年,溫和左派社民黨(SPD)得到戰後第一次執政的機會,由Willy Brandt出任總理, 海涅曼(Gustav Heinemann)出任總統。當年5月6日,海涅曼總統對駐西德的外交使節團發表演講,主動提及德國在納粹時期所犯的罪責;並認為,德國人不應一直只知沉浸在對自己失喪的悼念中,而應學習如何邁向和解。兩天後,西德國會第一次舉行紀念5月8日終戰的官方儀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