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亞太藝術家跨文化、跨領域交流平台 策展人林人中:台灣民主自由是「亞當計畫」發展基礎

2019-08-06 11:00

? 人氣

匯集亞太地區藝術家的「亞當計畫」邁入第3個年頭,由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舉辦,一手催生此計畫的旅法台灣藝術家林人中,被問及為何會想發起這個計畫時,相當直爽地回道:「愛台灣啊!」對藝術充滿熱情的林人中表示,他試著為台灣的藝術生態環境做點什麼,提供亞太區域藝術家交流對話的空間,又結合策展人觀看成果的公開市場平台,成為亞當計畫獨有特色,而台灣的民主自由,成為該計畫能夠發展的基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台灣為基地 建構亞太藝術家交流平台

林人中是亞當計畫(ADAM Project)策展人,同時是各國爭相邀約的行為藝術家。他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說,自己想做的行為藝術與台灣80年代末做的行為藝術不太一樣,「可以說是比較接近歐美的脈絡」,而他把自己放進歐洲情境,感受到台灣與太平洋區域的跨文化討論「不是沒有,只是很少讓藝術家聚在一起討論」,因此想回到台灣,建構一個藝術家交流的平台。

「歐美討論跨領域表演已有10多年」,林人中說,劇場可以有視覺藝術,美術館也能有身體表演,而亞當計畫「不像一般的研討會,也不是常見的藝術節,並非只有討論議題,或僅呈現表演節目,而是有個平台與空間,讓亞太區域各領域的藝術家以台灣為基地,進行跨文化、跨領域的相遇」。林人中也透露計畫名字由來,「亞當」則是亞洲當代表演的縮寫。

每年都有小變化 上屆參與者參與下屆策展

林人中坦言,當初命名時,就想取個好記明瞭的名稱,而在確定中文名之後,再從「亞當」英文4個字母衍生出英文全名,亞當計畫全名則為「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2017年首屆亞當計畫並沒有主題,他說:「當時像是在地圖上勾選,想著怎麼把人聚集到台灣,先一起來促成這項計畫。」

2018年第2屆亞當計畫則有些不同,藝術家實驗室開始有主題,但由藝術家自行策畫,且該屆的策展人團隊中,有參與2017年亞當計畫的台灣藝術家黃鼎云和泰國藝術家陳業亮擔任客席策展,而2019年第3屆亞當計畫延續此傳統,出任客席策展的日本劇作家石神夏希,以及擔任協作者的台灣當代藝術表演家溫思妮,都是2018年亞當計畫的參與者。

親自體驗才懂!集體式不分領域創作成特點

林人中表示,這屆亞當計畫又與上屆有些改變,首度嘗試讓等同成果發表的「年會」有個主軸,不過他強調,一切都是由藝術家去討論而形成方向,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框架,要求藝術家去創作符合設定的作品,「我不擔心議題與過往類似,或重複出現,就是讓它自然呈現,而藝術家想挖掘、發想的事物,都反映現在全球當代藝術關注的議題與脈絡」。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