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館方勝訴後,調查員也獲准進入霍芙女士位於特拉維夫的公寓,發現一部分手稿藏在廢棄冰箱內,還有一部分成了貓咪的玩具。以色列圖書館的人文策展員李特(Stefan Litt)告訴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貓咪對手稿造成不小的傷害。
「有些紙張被抓花了,有些被貓咪尿濕了,」李特說。
以色列最高法院在2015年的判決書中表示:「布洛德不想賣出最好的價格,他只希望這些手稿能被好好安置在合適的文學與文化機構裡。」
猶太作家的德語作品 誰有資格擁有?
另一方面,霍芙的女兒伊娃(Eva Hoffe)也抗辯,卡夫卡作品的文學成分遠大於猶太文化成分,而且以色列國內屢有恐怖主義攻擊,伊娃認為德國比以色列更適合保存作品,一度引發猶太主義的敏感爭論。
「卡夫卡在筆記和書信中都曾談到猶太復國主義,看到這些,我們相信耶路撒冷國家圖書館是手稿最合適的歸處,」館長布朗姆伯格(David Blumberg)說。
2013年,調查員還追查至德國小城馬爾巴赫(Marbach)的德國文學典藏庫(the German Literary Archives),要求他們交出《審判》手稿。經過6年纏訟,德國法院也在今年1月判決將文件歸還給以色列。瑞士法院則在今年5月判決瑞士銀行必須把最後一部份手稿交還以色列。李特表示,UBS十分配合歸還作業。
20世紀最偉大作家「卡夫卡式」成特殊詞彙
卡夫卡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變形荒誕的形象描繪充滿敵意的社會和迷宮一樣的官僚機構,並以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出個人被包圍後的孤獨絕望。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變形記》(Die Verwandlung)、《審判》(Der Prozeß)、《城堡》(Das Schloß)等,多數都以人類的異化與隔閡、親子衝突和無情的心靈為主題。
卡夫卡生前出版作品並不多,並沒有受到大眾熱烈關注。他的手稿大部分都被他自己要求燒毀,最知名的《城堡》等小說到死前都沒有寫完。儘管如此,他的作品仍掀起了長久的「卡夫卡熱潮」,被視為表現主義與荒誕主義先驅,深深影響如卡謬(Albert Camus)、沙特(Jean-Paul Sartre)、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等名家的文學發展。「卡夫卡式」(Kafkaesque)甚至成為一個特殊詞彙,形容漫長而無止盡的荒誕噩夢。
透過書信一窺作家思想
如今卡夫卡手稿已經全部到齊,未來也將和布洛德留下的4萬份個人書信保存在一起。李特指出,手稿的大部分作品已經由布洛德出版,文壇可能無法獲得新的驚喜,但卡夫卡與其他人來往的書信、日記等文件仍然十分珍貴。
李特指出,透過信件可以更了解他們的思想與時代背景,也能清晰看見作家如何發展故事概念並寫就作品。李特也強調,當全世界都不在乎窮途潦倒的卡夫卡,只有布洛德堅持不肯埋沒這份文學瑰寶。
「如果沒有布洛德,世界永遠不會認識卡夫卡這號人物,」李特感性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