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買不到『純綠電』」的新聞一出,或許是因為外資Google的光芒太刺眼,還是多數人對「純」字的高度敏感性,許多人也開始和Google一樣關切「為什麼在台灣買不到認證綠電」,所以台灣的綠電都是假綠電,因為不純。筆者觀察有關「純綠電」的兩種論述,一為「Google式的純綠電」,二是「自己的電自己發」,希望「純綠電」的追求是通往美好環境的道路,並非陷於「純」字迷思。
Google買不到純綠電?到底卡在哪?
經濟部目前與Google正積極討論在新版電業法通過前找到直供再生能源的方法,但電畢竟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其中還牽涉到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將電輸入到台電電網後,輸配電業者如何再將電輸給一般售電業或直供給用戶。
那如何從既有的電網裡買到「純綠電」?其實Google自己的再生能源網站Google Green Blog也認為追溯電網輸出到「Google資料中心的電」是否為「某風力發電廠的電」是無稽之談,根據該網站, 與其從既有電網的混合電中得到「純綠電」,更實際地,Google想在合乎經濟效益和成本的考量之下投資大型再生能源計畫以提供資料中心所需的電力,但這一切都得等電業法修法後才能有個準。
給我「純綠電」,不然我自己發
綠能具高度環保效益,不但趨近零碳排放,還不會有核廢問題和核電風險,因此不少「純綠電」支持者也是非核家園支持者,並且將「純綠電」的論述提高到「能源自主」與「環境正義」的層次,他們追求的不只是Google式的純綠電,而是追求能源自給自足的純綠電,簡言之「自己的電自己發」,但社會中並非每個人都能負擔「自己發電」的成本,例如擁有足夠的屋頂面積或夠大的土地鋪設太陽能板、添購綠能設備,或是有人比較想買他人生產的綠電,直接跳過「產電」步驟。
這部分「純綠電」支持者對「不純不是真的」的堅持態度,讓人不禁回想起前陣子台灣媒體常以聳動方式報導食安問題,使得國人對「純」、「天然」、「有機」、「添加物」等詞彙特別敏感,不知不覺之間「純天然」與「食品安全」之間似乎畫上等號,但即便是天然的黑糖製程中也會產生「丙烯醯氨」,食品未經適當加工處理程序會因為生菌數過多導致食物中毒,只要是能源開發都會造成污染,太陽能光電板製程也隱藏高污染的環境成本。
無論是「自己的電自己發」或甚至是追求「不用電」的素樸生活方式都是個人人生哲學,但真正的能源自主應是充分了解各種發電可能性後,自願選擇對自身最有效益的能源。台灣是個島國,發展再生能源需要高度技術投入以及適當的天然環境,說穿了就是綠電比較貴但天下沒有白吃午餐,非Google式的「純綠電」支持者因質疑當前綠電認購制度,以及認購制度裡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用途不純,而欲另闢蹊徑、或採用更高的成本自行發電,僅是個人人生選擇並非能源問題的解決之道,其實這和「外面食物都有毒所以回家自己煮」的謬誤雷同 (還不討論要不要自己養豬種菜呢),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無論外食或自煮都安全且可負擔的飲食,否則認購制度再好也敵不過追求「純」字的堅持。
*作者為密西根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