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觀點:擁抱新科技時,勿忘勞動現場的天翻地覆

2019-08-21 07:00

? 人氣

AI人工智慧科技教育向下扎根,儲備科技產業競爭力。(資料照/彰化縣政府)

AI人工智慧科技教育向下扎根,儲備科技產業競爭力。(資料照/彰化縣政府)

最近看美劇《指定倖存者》,劇中總統與一群民眾對談,一位中年大漢舉手起身:「我已經超過五十歲,公司關廠,家中失去依靠,請問總統有什麼對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請問您原來的工作?」

「管理家電工廠生產線的領班。」

總統頓了一下,很堅定地說:「如果任何政治人物告訴你,他可以振興經濟,讓你原本的工作回來,他一定在說謊。」登時現場大家表情一片錯愕,他接著說:「你原本失去的工作,一方面是因為全球化的因素,工廠外移,這些失去的工作再也回不來了;影響更大的衝擊因素是科技,因為科技改變的生產的技術,所以我們必須面對更多的失業狀況。」

誠哉斯言,這是相當務實的對話,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加上自動生產設備出現之後,勞動環境已經大幅改變。小從我們身邊的服務行業,本來需要收費員的停車場,現在已經可以自動車牌辨識,消費者自行到收費機繳費,停車場原本的管理與收費人力,很快都讓科技取代了。在工業生產上,自動機械手臂,讓生產線更為自動化,甚至更精確化,管理上也不需考慮人事管理的諸般困擾:失誤、換班、加薪、休假或罷工等,大量的失業浪潮,很快就要撲上臺灣了。

在臺灣,我們習慣樂觀與熱烈擁抱新科技,希望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取得更多競爭力。但更多不知不覺中改變的工作型態,我們並沒有察覺,過去到銀行貸款,必須面對專業的信用查證人員,很快的這些工作會讓一套大數據資料庫取代。可見的未來,在銀髮族的照顧上,人工智慧的機械人與設備,也會取代看護。究竟我們能怎麼面對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別是已經在職場上的人們,政府可以提供何種進修與成長的機會?避免前面所提到中年大叔的困境?

英國在2017年的數位包容綠皮書中就明白宣示:「提供每一位有需要的民眾學習數位技能」(Giving everyone access to the digital skills they need),就是很好的對策,政府將確保英格蘭地區缺乏數位基礎技能的成年民眾,能夠免費學習數位基礎技能。因為英國政府早就體會到,數位創新過程必然造成就業機會的大量流失,為了因應巨大的勞動市場衝擊,政府並不像臺灣勞工部門以傳統職訓系統開設課程,或是委辦民間電腦培訓機構不斷開課,英國新的政策是創立「數位技能夥伴關係」(Digital Skills Partnership)的計劃。

在「數位技能夥伴關係」的架構上,家電業、金融業、出版業、石化產業等不同職場,顯然面對不同的數位衝擊,也創造出不同的機會,這些機會究竟要讓新的網路世代取得?還是原來的工作者有調適並取得以數位為導向的工作?英國政府顯然兩者都願意嘗試,在學校培養學生的數位競爭力,同時政府將結合科技公司、地方企業、地方政府與其他團體的合作,幫助民眾爭取數位工作的職缺。目前,英國政府的合作企業一字排開,有科技業、金融業也有零售業,包括:Apple、Sky、Microsoft、Samsung、Lloyd’s、Barclays、Cisco等,就不難發現這樣的培訓政策是務實的,也容易促成產業內部的轉型與成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