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才說過「不要與華為作交易」,但本周一(19日)美國政府還是宣布華為禁令繼續暫緩3個月實施,反而是華為的聲音逐漸提升;某個角度而言,美國科技業對川普的貿易戰支持度走低、經濟成長走緩,川普已露出其軟肋,面對連任的政治壓力日益升高。
今年5月初川普擴大貿易戰,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同時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對華為出貨,依照這個禁令,美國企業從高通、谷歌到英特爾、甚至如安謀等都不能對華為出貨;倚賴美國晶片的華為固然要受重傷,那些來自華為營收占比高的美國企業,也同樣要受害。美國政府在宣布華為禁令後數日又公布延後3個月生效,讓廠商有調整的時間。
這3個月暫緩期到8月19日結束,外界都關注白宮是否繼續暫緩;上周末傳出美國會再延後3個月實施後,川普又說出「在這個時間點比較像是,我們不想(和華為)做生意,我完全不想做生意,因為這是對國安的威脅」,又讓外界以為華為「被判死刑了」;最後確定的還是:再延後3個月實施。
依照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說法,再延長許可令是為了讓華為的美國客戶有更充分時間來脫離華為設備、轉投其他公司。這番話當然不盡實在,5月時華為禁令是突然發出,企業全部措手不及,當時暫緩90天說給廠商調整應變,算是說得過去;但過了3個月後再用同樣理由,顯然就不是真正原因了。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經過一年多的貿易戰,美國經濟與股市都已有疲態,落實華為禁令會讓美國主要的科技廠商因營收減少而受傷,以去年而言,華為對美國企業的採購就達110億美元,此時的企業與市場、經濟都「不宜」受太多衝擊。特別是華為禁令一旦落實,中方的報復必然相隨而來,美國企業難逃衝擊。
事實上,美國科技企業對貿易戰的支持度越來越低;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就以「貿易戰正在損害美國科技行業」為題指出,美國科技企業原先對貿易戰有期望,希望藉此改善他們在中國的處境,但一年多下來,科技公司發現不僅貿易戰未改善其處境,同時發現「他們的世界正在發生永久改變,而且不是以他們希望的方式」。
例如,美國網路設備大廠思科說,該公司在中國連參與投標機會都失去了;此外,不少業者因預見未來全球分為中國與美國兩大科技系統而憂心,這些業者也擔心未來在中國市場受到懲罰與報復─而中國市場對業者而言是重要的市場。
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公告的「不可靠實體清單」政策─即中方可對惡意斷貨的外商列入實體清單並加以懲罰的作法,華為公告用來替代安卓的鴻蒙作業系統「隨時可上線」,都對美方再暫緩華為禁令有一定的影響,因為驟然實施,一來對手傷害程度減低(有替代系統),二來擔心美國企業因此受到報復,三來美國企業同樣會因此受損,而現在美企的承受力較先前降低了。蘋果執行長庫克就親自向川普遊說說,對蘋果手機加徵關稅,只會讓蘋果輸給三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