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大陸離岸風電競標結果公布,引發輿論一片譁然。雖然經濟部能源局照例出來澄清,但該回應函依舊顧左右而言他,避談核心問題。如在該專案中,顯然已經近乎全國產化(國產開發商+國產風機+國產海事施工+國銀),但價格卻逼近無需負擔國產化義務的台灣2.5競標價格;而台灣國產化程度較低的遴選,卻是高達6.2、5.5。到底是誰在拿(不用國產化的台灣競標價格)張飛打岳飛(國產化程度超高的競標價格)?拿橘子與蘋果相比?
其實早在2017年英國風場價差合約競標結果公布後,就看到國產化不等於高價的趨勢。英國已經50% 甚至更高的英國在地化(UK content)競標價格,只有台灣的一半;而中國大陸公告的數字,也差不多是如此。當然近期還是有相當可怕的破盤價,如,今年(2019)六月,法國政府公布了第四個離岸風場招標結果 EDF得標的費率低於每度電台幣1.75元。
既然台灣有幾乎世界最高的躉購費率,為何會發生近期充滿爭議的上緯釋股95%事件?這樣高額的賣電費率上緯豈不是就賺不到了?甚至,為何向來被指謫為擁核團體的黃士修先生卻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的臉書直播平台,代表開發商向政府請命?而為何筆者下了這樣的標題,為何被迫賺飽仍有苦衷?筆者以下將綜合整理2019年8月14日之集智台灣「目前在彰化進行的離岸風電工程,到底有沒有被外商當盤子坑殺五千億」直播並提供相關補充說明,希望能釐清大家長久以來的疑問。
開發商也是當前經濟部躁進政策下的受「害」者
「有沒有搞錯阿?」「開發商不是口袋賺飽飽,怎麼會是受害者呢?」
大家應該都沒注意到,開發商現在還是在「燒錢」的階段!躉購費率(feed-in tairff)的制度特性,就是開發商非得要等到風機蓋好,領取高額的躉購費率才會開始發大財。所以目前國內政策討論,即所謂電價調漲的論述,大概要等到這個時間點民眾才可以感受到。若風機沒有蓋成、電網沒有併接,都會造成計畫失敗的局面。
而目前對眾多開發廠商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政府政策的一變再變」。你們要知道2015年這些廠商來台灣時並「不需要國產化」,只要想辦法通過環評、蓋好風機,就可以拿到躉購費率了。但後續這幾年,政府卻一路加開各種條件,將開發商搞的人仰馬翻。如2017年原本以為通過年底的環評就海闊天空了,沒想到臨時殺出必須準備遴選計畫書,甚至還要幫忙台灣國產化的要求。而本來以為國產化要求,就只是「自願性」地配合即可,不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強迫的。甚至搞到連台灣非常弱的海事船舶領域,也都不能使用中國製造的歐美籍船隻。政府各種詭異的要求,使開發商心力交瘁,不僅要到處進行離岸風電瞭解備忘錄(MOU)宣傳大會,又要同時寫文書作業的計畫書,辛苦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