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貿易前景低迷不利中國,但是有助中國成為一個更著重消費與服務的國家。如果中國與美國貿易衝突加劇或是爆發貿易戰,就太糟糕了。雖說雙方在貿易衝突上針鋒相對,而且越說越大聲,但是沒有人會在貿易戰中獲勝。貿易戰的策略就是使對方的損失更重,就此觀之,有貿易順差國可能會較逆差國損失更多。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顯示,二○一七年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額是在五千億美元以上,美國對中國出口則是一三○○億美元。不過美國與中國間此一為三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並非所有都是雙邊貿易造成的,因為中國是亞洲主要的供應鏈中心,有許多產品都是由其他國家運到這兒再完成的,例如日本與南韓。根據OECD的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如果考慮到這類的效應,二○一七年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只有一五○○億美元,如果再考慮美國在服務部門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包括旅遊與商業服務,所有的逆差大約是在一一○○億美元到一二○○億美元間。這不代表美國對國貿易與投資的操作是不對的,但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政策也不能忽視這一點。
貿易戰的策略就是使對方的損失更重,就此觀之,有貿易順差國可能會較逆差國損失更多。
中美貿易關係緊張
關於逆差國的損失會比順差國少的觀點是在於中國的順差是與其經濟成長、工作與社福相加,美國的逆差則是自其經濟成長扣減。因此,如果逆差縮減,就算術而言,對其GDP具有正向作用,不過美國仍將付出許多代價,包括經濟成長的損失、成本與物價上漲與失業增加等。但是中國的損失更多。換一個角度來看,美國進出口總共佔GDP的百分之二八左右,反觀中國則是佔百分之四十。因此,相較之下,中國的經濟對全球貿易與主要貿易夥伴的作為也就更敏感。重點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僅佔其GDP的百分之一,也僅佔其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八,然而中國對美出口佔其GDP的百分之四,佔其出口總額的比率更是達到五分之一。
儘管雙方都宣稱有突破性的進展,但是實質性的成果卻很少。其實早在歐巴馬政府就已同意恢復牛肉進口。中國對天然氣的胃口有限,因為其從煤炭到化學公司的垂直整合使其寧願使用煤炭。雖然中國表面上歡迎美國信用卡公司與債信評等業者的進入,並且放寬對外國擁有金融服務公司的限制,但是其表現出來的熱誠與容忍卻遠不及其貿易外交辭令。總而言之,就算是有,短期內也不會有幾家企業在中國金融公司持有大部分股權。同時,對外公布的大筆訂單貿易協議大部分都不具約束力,而且確實有可能發生的還需要經年累月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