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美國即將選出新總統,這位新總統會對美臺關係造成什麼影響呢?溫故可以知新,重溫1970年代初,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對臺政策的改變,來對照當今的情況,對蔡英文政府和臺灣人民而言會有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啟示。1968年11月,尼克森當選美國第三十七屆總統時,美國國內的政治共識因爲日益激烈的反越戰運動而走向破裂,尼克森為了解決越戰和抑制蘇聯的擴張,不得不積極謀求與北京改善關係。剛開始,尼克森依舊維持與中華民國正式外交關係,同時也主動尋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他實際上試圖推行「兩個中國」政策。
1960年代末,美國對國際共產主義的冷戰戰略已不足以應付當時情勢,新總統需要重新界定美國在世界局勢上的角色,以維持其霸主的地位。尼克森和他的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透過「秘密外交」的方式,實施結束越戰的戰略計劃,而中共是美國「秘密外交」的對象之一。最終,1972年2月尼克森訪問北京時,為了討好新朋友,他對毛澤東和周恩來許下了許多秘密承諾,嚴重出賣了臺灣、南越、日本和蘇聯的利益,其中以對臺灣的犧牲是最致命的,他放棄了「兩個中國」政策而轉為承認「中國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尼克森的這些承諾對後世美臺關係產生決定性影響,完全制約了臺灣的外交活動空間。當年臺灣外交上遭遇如此困境,尼克森背叛蔣介石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尼克森當時可以採取後來雷根的方式,即與中國和臺灣建立相對平行和平衡的關係,而不以一邊倒地犧牲臺灣的利益來換取美中友好。但是,尼克森做法完全相反。
尼克森在共和黨內屬務實派,意識型態雖反共,外交上卻奉行大國地域政治的實用主義。他當選總統前,曾於1953-1967年間,6次訪臺,是美國總統中訪臺次數最多的一位。。韓戰剛結束的1953年,他以艾森豪政府的副總統身份訪問臺灣,11月8日,蔣介石夫婦親赴松山機場歡迎尼克森夫婦,邀其入住士林官邸,待以上賓之禮,「飲食,行動,一任其自便」。首次來臺,尼與蔣正式談話四次,共有十小時之多,宋美齡全程參與。蔣在日記中這麼紀錄他與尼的談話:「每次談話雖時間已到,而彼仍不忍終止,認為余之意見增加其新的思想,為其政府決定新政策時之寶貴參考資料也。」尼克森對蔣介石全心全意要解救中國人民,使其脫離共產黨統治的立場「印象良深」,卻認為蔣的反攻計畫不切實際。他明確告訴蔣,美國軍力不會用來支持他的反攻行動。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後,1956年7月,尼克森副總統第二次訪臺。7月8日,蔣與尼會談時,蔣問他,如果中共在某地區有局部侵略行動,美國是否會準備採取行動?尼回答,若侵略行動可以確切判定,且規模不小,則抵抗此類侵略行動的舉措,必可獲得美國政府圈內之有力支持。蔣認為,美國在遠東情況之下,決不可後退一步,他請艾森豪總統特別注意,萬不可使敵人以為有商談妥協之意。在遠東,「中美利害與共,成敗一致。」關於此次與尼克森的談話,蔣自記:「彼此可說暢談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