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縛表演的重點在於綑綁過程,像是茶道不單只是喝茶,而是泡茶的過程」,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強調,繩縛表演想要呈現的不是綑綁後的樣子,而是在綑綁的過程中,與表演空間中的人事物建立一種關係,「綁人的人、被綁的人及觀看的人,每個人都會給予彼此不同的感受」,這也是郭奕麟想要進行繩縛演出的動機。他也強調,亞洲並非外界所想的保守,不少人都熟悉繩縛藝術。
亞洲不少人熟悉繩縛藝術
現任新加坡當代表演藝術空間(Dance Nucleus)藝術總監的郭奕麟(Daniel Kok),與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來台灣參加台北藝術節,進行名為《束縛》(Bunny)的繩縛表演。不過在進行《束縛》表演之前,郭奕麟和陸奇都沒有接觸過繩縛藝術,2人是在繩縛課程中認識,並決定進行表演。《束縛》2015年預演,隔年正式演出,且首次表演地點在新加坡。
由於繩縛通常被視為帶有情色色彩,被問及新加坡政府會允許這類演出?郭奕麟直言,「完全沒問題」,並稱到中國和香港表演時,也被問到相同問題,「認為新加坡政府不會准允這類表演是錯誤認知」。他也表示,亞洲並沒有想像中的保守,因為在來台北之前,有在中國上海演出,「其實有不少人熟悉繩縛藝術」。另外,郭奕麟稱,演出過程中的感受,是該表演感受最深之處。
很有互動性!繩縛表演與觀眾建立關係
「繩縛很有互動性,是一種觀看與融入的關係」,郭奕麟說,「當綑綁人的那個腳色,不會只注意綁結,還會觀察被綁者的表情及情緒變化,有些被綁者當下會陷入猶豫,有的人則是感覺無趣,因此表演過程中的注意和傾聽很重要」。他提到,觀眾的反應也會形成一種關係,「他們的反應無法預料,有的人甚至看到哭」,而在台北演出的抽打表演者片段,有觀眾小聲說出「打小力點」,表達感受。
不過郭奕麟強調,表演也必須對觀眾的反應負責任,因此在演出過程中要展現自信的一面,且在表演中遇到結打不好,或結打不開的情況時,「不能表現出焦急狀態,因為觀眾會察覺出來」。聊到進行此表演的動機,他表示,每場表演的觀眾人數都不到200人,因此想觀察與大眾有怎樣的互動,從中思考觀眾的感受、互動和回應。
圓形物體最難綁 綑綁過程是繩縛精華所在
《束縛》表演使用的道具也都用鮮艷螢光色系的繩子綁起來,問到現場有沒有最得意的綑綁「作品」?郭奕麟搖搖頭,但陸奇幫忙回道,當自己在表演過程中被郭奕麟綑綁時,郭奕麟會流露出自信,而陸奇最得意的綑綁作品「作品」,是一張用螢光桃紅繩子綁起來的桌子。不過郭奕麟坦言,圓形物體最難綁,目前遇過最大的挑戰,則是把兩個老家具綁在一起,且要能平衡立起,還要有對稱感。
這個巨大挑戰是2017年在台北大稻埕的表演,最後綁起來的家具展出一周。難道沒想過把繩縛物體做個靜態展覽?郭奕麟說,曾試著把綑綁「作品」展出,「但不是很有趣,因為繩縛的重點在綑綁過程,就像茶道的重點不是喝最後的茶,而是泡茶的過程」。此外,郭奕麟與陸奇是2018年亞當計畫(ADAM Project)成員,加上服兵役時也到台灣受訓,郭奕麟直言:「對台灣很熟悉。」